董卓自登丞相之位後,獨霸朝綱,肆意放任,不但繼續強推「六從、八不、九罪」之政策,更嫌棄皇宮簡陋,決定增加賦稅一倍至八成,以修築皇宮,加建亭台樓閣,細橋流水,於皇宮內不同角落僭加建設,欲將皇宮修建成人間天堂。

黎民百姓雖對強徵苛稅諸多不滿,為懼怕觸犯八不、九罪,都忍氣吞聲,含淚默默耕耘。在皇宮中,每隔數周,便有官員棄官下野,遂後更不知所蹤。有傳言董卓暗中將不遵循自己之官員統統賜死,漸漸在大殿上百官都只好對董卓必恭必敬,阿諛奉承,不敢得罪丞相。王允與袁隗雖心有不甘,但有心無力,宮中全是董卓之爪牙,只好避免與董卓正面交鋒,在陰影下過活。

在董卓獲拜相後半年,原來位居朝中要職的官員均被董卓罷免,改為董卓親信或心腹之臣上任,惟新上任之官員質素參差,上任後不顧政務,更以董丞相之親信為仗,以權謀私,致醜聞百出,但董卓卻不加理會。張讓帶領的侍衛繼續狐假虎威,依仗董卓之淫威,比以前更加有恃無恐,到處偷竊搶掠平民財產,姦淫婦女,毆打傷人,侍衛本應執法人員,如今卻淪為最大之犯罪集團。

另一方面,典軍校尉曹操於董卓登位後為此日夜惶恐不安,所謂「伴君如伴虎」,董卓更是一頭變化莫測之猛虎,自己長期待在董卓身邊,快活時候當然問題不大,可一旦失去護蔭,隨時從背後被人反咬一口,死無葬身之地。曹操更加明白到,董卓登位才短短半年,其行卻彷如當初的「共哀帝」或前朝丞相一般,竊居龍廷,為所欲為,驕氣日盛,屢樹外敵,鼓吹政治鬥爭。曹操恐怕董卓早晚會重蹈前丞相之覆轍,故行事如履薄冰,長期閉門不出,於家中思索前途去向。曹操心想︰終吾此生困金童,心有大志無所期。故此,曹操暗中到袁府拜訪董卓之政敵袁隗,向太傅大人請教,袁隗見曹操前來,不明所以,故設宴一問究竟。

「典軍校尉曹操拜見袁太傅。」曹操作揖,向袁太傅請安。





「汝非曹孟德乎?汝不待董卓帳下,為何來此?吾府簡陋,恕不能招待孟德,請回!」袁隗下了逐客令,家丁們上前打算將曹操擲出門外。

「袁太傅且慢、且慢!望大人聽吾一言,吾實在無奈,故冒死來投!」曹操輕輕推開身旁的家丁。

「冒死來投?可笑、可笑也!不過我倒想聽聽汝有何話講!」袁隗冷笑一聲,坐到席上,曹操亦坐到旁席上。

「吾雖曾為董卓帳下之臣,但當初於海東城降董,實乃無奈,惟現今不甘其暴政,故欲棄暗投明,助太傅大人對付董卓,吾甘願上刀山,下火海,若太傅大人不信,吾有一物,請大人一看。」曹操懇切的說,並從口袋裡拿出一塊布。

「此為董卓軍陣型佈置詳圖!」曹操將布攤在桌子上說。





「孟德,此物從何而來?」袁隗驚訝的說。

「吾乃典軍校尉,事董卓已有數載,早已對董卓軍瞭若指掌,此圖是吾花上一年時間所作。不瞞大人,吾早已知董卓並非明主,此人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只懂享樂,不顧天下,曹操若待在其身邊,早晚必步百官後塵,被逼棄官下野!」曹操用手裝作刀鋒,於頸上一劃。

「孟德果真知時務,那董賊早晚必死!」袁隗開始相信曹操。

「大人請看,此圖詳列出董卓軍軍力分佈、糧草補給、戰略據點等,大人執此圖而擬定進軍方略,必事半功倍!」曹操指著圖上標示說。

「孟德不顧安危,挺身而出,實乃義士!可現今我等勢單力薄,不是董卓之對手。」袁隗擔憂地說。





「我知道袁氏家族祖上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名聲浩大,只要大人振臂一呼,天下義士必然響應,則大事可期!」曹操堅定的說。

袁隗於堂上來回踱步細想,未幾,則生出一計策。

「吾有二侄,南水太守袁紹,與全陽太守袁術,袁紹更乃民心建巷大聯盟之盟主,其二人擁兵數萬,紮根水巷已有數十載,二人心繫水巷……」袁隗突然停下不說。

「袁大人為如不欲言又止……莫非大人還是不相信在下?」曹操失望地說。

「非也非也,可我這二侄一直心向朝廷,凡朝廷之策,無不支持,故此才能積聚到如今偌大勢力,恐怕二人為保官位,不肯起兵!」袁隗失落地說。
曹操細想片刻,立即自信地大笑。

「袁大人放心,在下必盡吾之力,說服二位起兵!」曹操昂首而說。

「好!孟德可先前往南水,與本初商量此事。將此信物帶上,本初便知是我之意!」袁隗向曹操建議,並將一枚玉石放到曹操手中





「孟德切記,不管結果如何,如今時機未到,不可妄為,宜先韜光養晦,屯兵儲糧,再圖後舉。」袁隗提醒曹操「一切事宜請務必保密,千萬不可走漏風聲!」

「遵奉大人旨意!」曹操曰。

「吾祝願孟德馬到功成!」袁隗作揖而說。
 
如此,曹操星夜從皇宮北門而出,攜著手繪之圖與袁太傅之信物,渡過維江,飛騎前往南水面見袁紹。而皇宮中,殿上董卓依舊獨霸朝政,所有政事都替權帝擬定完畢後直接下令,權帝坐在中央幾乎睡著。董卓發現,今日袁隗與王允竟一同上殿出席早朝,董卓奇怪,問予袁隗。袁隗答曰︰「久未上殿,不知政事,故感抱歉。現已改進,從此每朝準時上殿議政,不敢有違。」。董卓得見兩位大人,大喜,如久旱逢甘霖,上前慰問,並邀同行。所謂從政之人,口是心非。袁隗只望以此懈怠董卓,降低其戒心。董卓卻想借假意相迎,以此與袁隗及王允修好,從而消除反對聲音。董卓回府後,突想起早朝上未見曹操,遂問共故。僕人曰道︰「曹操昨夜自北門而出,是謂其母病危,回家探望。」,董卓故不再追問。
 
另一邊廂,劉備與其二位兄弟長途拔涉,連夜奔襲數百里,終於到達北嶺,劉備故人公孫瓚聞玄德到此大喜,特意設宴迎接。宴會上,劉備與公孫瓚大談民生政治、天下大勢,眾人皆對劉備之志心感佩服。

「賢弟,如今水巷正面臨前所未有之危機,上有董卓禍滿天下,下有黎民出賣良知,吾雖一直抱持中立,以求自保,可如今形勢甚危,水巷上下,你我都無一倖免,可悲、可嘆!」公孫瓚舉杯嘆氣道。

「吾數代皆居於水巷,身為水巷人,見如今之勢,吾心痛矣!十數年前,水巷人丁興旺,歌舞昇平,社會井然有序,人民衣食豐足,安然開泰,個個都笑臉迎人,當時吾想,水巷真乃人間之天堂,吾亦為生於水巷而自豪。不料東共敗亡,易都於此,董卓濫權,施行暴政,數年間,將水巷多年累積之聲望、儲備、民心,一把火燒光,人民無不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欲反抗卻被打壓,吾心傷矣!」劉備喝得大醉,舉著酒杯說。

「東共固然可恨,但那罪魁禍首就數董卓,此人心術不正,屠害忠良,早晚斷送水巷。」公孫瓚悲憤地說。





「伯圭兄所言一針見血!董卓本乃水巷人,理應保衛水巷,堅拒東共,怎料此人戀棧權位,出賣水巷,竟帶頭出迎百里,引東共敗軍入主水巷,以致如今滿城風雨,民不聊生!說實話,東共要亡,汝便由她亡,此等政府衰敗,實乃天下之幸,人民無不揖手稱賀,汝還救她做甚?董卓將東共之腐敗、糜爛,都帶到水巷,自己卻坐於高位,漠視黎民之苦。吾恨不得將其一劍穿心,以洩心頭之恨!」劉備咬牙切齒的說。

「賢弟所言亦是吾心中所想,只可惜經黃絲之敗後,恐怕水巷無人敢於對抗董卓……」公孫瓚緩緩地說。

「伯圭雄據北嶺,手提雄兵,若起兵伐董,或可挽頹局!」劉備喝得一臉通紅,對公孫瓚建議著。

「賢弟過譽了!以吾手下之兵,偏安於北嶺足矣,何有能奈伐董?賢弟莫再說了……」公孫瓚推搪著說。

「大丈夫手提三尺劍,即可縱橫天下。兵力微弱又如何?只要心存仁義,自然會有仁義之師相隨!」劉備站起來,繼續說道。

「玄德你醉了!」公孫瓚笑道。「來人,扶玄德和他兩位兄弟到客府暫住!」

如此,劉、關、張,三人便於公孫瓚客府住下,三兄弟同席而寐,直到天亮。酒醒後,三人馬上到軍營拜見公孫瓚,打算效力於其鞍前馬後。





「劉備、關羽、張飛拜見公孫將軍!」劉備三人到大營中拜訪公孫瓚。

「玄德呀,來得正好,我正要操練士卒,你幫忙看看。」公孫瓚邀請劉備。

「凡將軍之命,無敢不遵。」劉備說。

眾人走出軍營,只見一名英氣迫人,正義凜然的將軍正在操練士兵,其一舉手一投足均震懾著三軍,在此將軍帶領下,士兵們叫喊之聲足以震天,跺地之聲足以動地,公孫瓚與劉備看得十分陶醉。

「將軍有如此將領,大事可期呀!」劉備讚揚著。「未知其尊姓大名?」

「此將名叫趙雲,與玄德同為黃絲軍,於兵敗後逃難到此,我見此人英姿颯颯,又胸懷大志,一看便是將相之才,故任命為將,以保北嶺。」公孫瓚說罷,便揮手叫趙雲過來。

「主公喚我何事?」趙雲說。

「子龍,這位是劉備與他的二位兄弟,關羽、張飛!」公孫瓚介紹著。





「劉備拜見將軍,將軍之威嚴真是震懾人心呀,令劉備讚嘆不已!」劉備作揖拜候趙雲。

「謝玄德兄誇獎,其實昨晚酒宴上,你我已經見過面。」趙雲說。

「是嗎?一定是我只顧喝酒,忽略了將軍,劉備向將軍賠罪!」劉備揖手低頭而說。

「玄德何罪之有,昨夜玄德宴上一席話,有如當頭捧喝,令吾醍醐灌頂,真乃痛快之言。若是我軍士卒足以震懾人心,玄德一言足以震懾天地!」趙雲誇獎著劉備。

「劉備與將軍同為黃絲,現又相遇於此,實乃緣份,日後定必向將軍請教請教!」劉備歡喜的說。

「好了好了,你們二人果真一見如故,那玄德呀,你就留此多住些日子吧!」公孫瓚說。「玄德,我怎不見你們兄弟之兵器?」

「我等於逃散時無暇他顧,只留得三把破劍與兩把破傘,請將軍恕罪。」劉備笑曰。

「亂世之中,無一兵器旁身,怎能安身立命?子龍,快帶玄德兄弟去兵器庫。」公孫瓚命令趙雲。

劉備等人拜謝公孫瓚,遂後跟隨趙雲到達兵器庫,庫中兵器成千上萬,琳瑯滿目,三人讚嘆不已,入內一看究竟。張飛貪玩,每件兵器均拿著耍弄,關羽步止於牆側,看著架上偃月長刀,手執長髯、長髮而觀之。劉備則注視著木箱上的雙劍。一刻過後,三人均提著各自喜好之兵器到門前,劉備雙手拿著雙劍,關羽手提偃月大刀,張飛提著蛇矛,於門前集合。

「好!各自都選好兵器了,那請跟我回營中鍊兵所將武器鍛鍊打造,令其成為只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刀劍!」趙雲帶領著三人。

「多謝公孫將軍,勞煩子龍。」劉備心存感激地說。

曹操星夜奔襲數百里,數日之後終於抵達南水。袁紹身為虎賁中郎將,更是一郡之太守,祖上四世三公,故對曹操此小小校尉不放眼內。曹操於客棧暫居數日後,袁紹才有時間會見曹操。曹操到達袁府門前,先卸兵甲,再揖手而拜,袁紹便請曹操入內,一問究竟。

「典軍校尉曹操拜見袁公。」曹操拜曰。

「孟德不在皇宮侍候董卓,跑來此處做甚?」袁紹不明所以。

「吾受本初兄叔父袁隗所命,前來拜訪。」曹操直言稟告。

「汝主董卓與叔父一向不和,為何叔父派董卓帳下之臣前來?吾不解其意。」袁紹聽後,更加混淆。

「吾有袁太傅密信一封,欲呈予本初兄一看。君一看便明。」曹操取出密信與袁隗之信物,袁紹派人取來一看,緊繃的眉頭一下被解放。

「原來孟德有意棄暗投明,轉投叔父,此乃明智之舉!」袁紹喜出望外的說。

「在下冒死孤身前來,便是受袁太傅所命,請本初兄起兵,討伐董卓!」曹操單刀直入的說。

「甚麼?孟德不可胡言,此乃誅連九族之罪,袁紹萬萬不敢當。」袁紹驚慌失措的站起來說。

「世人皆知董卓乃國賊,其心狡詐,其政暴虐,不知害死多少忠臣、多少百姓。本初兄聲望浩大,若能振臂一呼,率先起兵,天下英雄必然響應,屆時義軍兵臨城下,羣賊束手,大事可定矣!」曹操興高采烈地說。

「請恕在下直言,吾數代均居水巷,一向順從政府,以逸待勞,才致今天南水人丁豐盛,資源蓬勃。若一旦激起刀兵,暫且不論勝負,南水必然被籠罩於惶恐之中,塗炭生靈,再無寧日。試問我身為一群之主,如何能夠答應?」袁紹分析著利害。

「兄台手握雄兵,足智多謀,豈能兄台坐視董卓獨霸朝廷,禍害水巷?」曹操再度遊說袁紹。

「孟德此言差矣,董卓之禍已成定局,我等只好順天而行,若貿然起兵,必遭大敗。孟德難道忘了黃絲之敗嗎?」袁紹再次為自己的立場辯護。

「董卓專政已是逆天而行,伐董便是順天。至於黃絲之敗是由於……」曹操急忙地解釋。

「行了,孟德不必多言,吾意已決。還請孟德將我之意轉告叔父,叫他安份守己,切不可輕舉妄動。須知宮中到處都是董卓耳目,萬一走漏風聲,必遭滅頂之禍。孟德請回吧!我自有信使回覆叔父。」袁紹說罷,便將親手寫之密信交予左右侍從,令其轉交袁隗,以明其志。

「本初兄,如今皇宮守衛深嚴,外來人士均要搜身,萬一信使之密信被搜出,袁太傅與兄台皆會大禍臨頭。我意在下可陪同信使入宮,我可自由出入相府及皇宮,這樣一來信使也會方便一些,安全一些。目前董卓尚未知我已背反,我願作袁太傅內應,暗中觀察董卓,保護袁太傅。本初兄且看如何?」曹操懇切的建議著。

「孟德好意,袁某甚為感動……」袁紹思索片刻後曰「那就依孟德之意。」
 
如此,曹操帶著信使一同前往皇宮,欲將袁紹之回信呈予袁隗。二人路過半途,黑夜來臨之際,打算於草叢外紮起營帳,以渡長夜,二人合力將帳篷紮好,信使遂於帳內點起燭光,以供照明。因二人星夜趕路,均已甚渴,曹操令信使去河邊打水,以供二人解渴。信使奉令取兩水袋,點燃火把往河邊走去。

未幾,便提著兩個飽滿充盈的水袋回帳,步至帳前,信使見帳內燭光閃動,心有疑惑,故小心翼翼走向帳篷。當其步至帳前,探頭入內一看,並曰︰「孟德?」,信使發現帳內空無一人,心中馬上踏實下來,剛才燭光之閃動恐怕是野外晚風罷了。信使剛進帳,曹操卻突從帳旁草叢出現,目露凶光,面向帳篷,拔劍,轉身便刺,帳篷頓時染上大片血紅,燭光被信使之血撲滅,帳內便回復與周圍一樣烏黑。

曹操入帳,將自己壺內僅餘之酒,灑到地上,以作祭奠,並曰︰「成大業者,不拘小節,就當我曹某對不起袁家吧……」。言罷,曹操點起燭光,並將之棄於地上。帳篷漸漸燃燒,曹操不慌不忙,步出帳篷,騎到馬上,大喝一聲,繼續朝皇宮奔去。
 
曹操連夜趕路,兩日後便到達皇宮。進宮後,曹操沒有馬上回府,反而從傍晚直至三更時分,一直躲於董卓府外之草叢。三更時分乃董卓門衛換更時刻,曹操對此早已瞭若指掌。曹操於叢中定睛細看,看準門衛更替之空隙,立刻以布遮蓋口鼻,趁街上無人之際,急步走向董卓府門,並將一布條棄於門旁,繼而離去。曹操騎上馬,立刻往皇宮北門而去,守衛見狀莫敢阻攔。曹操離開皇宮後,向其伯父故居陳留山而去。翌日,百官上殿朝拜,而袁隗遲遲未至,董卓卻身穿盔甲,手提長劍,進殿後大發雷霆,貌似宮中發生了重大變故。

「本相接到緊急情報,說皇宮內出了亂臣賊子,勾結太守,欲謀害陛下。經本相查明後,已先發制人,將其擒獲……來人,把賊子押上殿來!」董卓於丞相座上大喊著。

話音剛下,侍衛便將一名滿身鮮血,身穿囚衣的犯人拖到殿上,拖行期間鮮血沾到地上,在大殿內留下一條長長血痕。眾大臣均低頭閉眼,不敢作聲,王允心中忐忑,故探頭一看。

「袁大人……?」王允嚇得跌倒在地。

百官聽到王允大喊,心中更是惶恐不安。

「袁隗此賊,竟敢勾結其侄袁紹與袁術,意圖謀反,幸本相當機立斷,在得情報後便星夜擒拿袁隗全家老少,一共二十三人,故才阻止此賊之奸計!」董卓對百官怒罵著。

「丞相,袁隗無罪呀,這當中必有誤會,請丞相饒恕袁太傅吧!」王允馬上跪到殿上替袁隗求情。

「誤會?可笑之極,袁老賊早有預謀,若非我先下手為強,叛軍早就兵臨城下了!李儒!將此信讀予王允聽!」董卓面紅耳熱的說。

「稟叔父,紹對董卓執政深深不忿,早已想手刃此巨賊,今幸得叔父相助,紹甚為感動,遂決定盡起南水之兵,攻往金童,術也會起兵阻斷董卓退路。屆時請叔父充當內應,待我軍到時敞開城門,迎我軍入城,擒殺董卓,挽救天下百姓!侄袁紹拜上。」李儒一字不落地讀出密信。

「你看看!此事證據確鑿,袁隗,你還有何話說?」董卓怒吼。

「吾……侄……定為吾……報此仇,董賊……汝……早晚……必死!必被……啖…肉…寢皮!」袁隗口唇抖震的說。

「好一個啖肉寢皮!來人,把袁隗推出去,斬了!」董卓叫道。

「此事我只處罰袁隗一等人,在座如有不忠者,吾定必將其碎屍萬段,而且下場比袁隗更慘!」董卓恐嚇著百官。

「吾定當盡力效忠陛下!」百官齊說道。

不久,袁隗已在殿外被處斬,百官均莫敢多言。及後,侍衛們便將一大壺及數十酒杯端到殿上,壺中有酒,但其氣味腥臭難聞。侍衛們均將壺中之酒,分發到酒杯之中,後送往各大臣面前,百官見後紛紛作嘔,杯中之酒呈現鮮紅色,氣味奇臭難耐,眾人都不敢直視其杯。

「列位都是文人雅士,食肉寢皮之事過於血腥,本相就替列位免了,現在請諸位飲下此酒,表明忠心!」董卓高舉其酒杯對百官說。

眾大臣相互而望,均不敢喝下此酒。董卓喝了一大口,故作疑惑,再對百官說之。

「諸位為何不飲,美酒佳釀,難得可貴呀!抑或是你們當中有袁隗同黨?快喝!定必要一飲而盡!」董卓再度呼喝著百官。

百官慢慢地嘗試用顫抖無比的手,提起酒杯,將嘴移向杯邊,緊閉眼睛,喝下了一口。

「甚好!甚好!來人,給王司徒大人再添三杯!司徒大人切記要一飲而盡!」董卓大笑曰,遂後便離開了大殿。

百官於董卓走後紛紛擲下酒杯,眾人都受不了此等禽獸之事。兩日後,袁隗一家亦同遭此命運,二十三口人均被董卓冠以謀反罪名而處死,皇宮內人人自危,社會上風聲鶴唳。
 
另一方面,由於曹操祖父世居陳留山,曹氏家族於陳留山甚有聲望,因此曹操早年才有機會到京華仕官。如今時移世易,東共沒落,曹操重回舊地,當地仕族聞此甚歡,曹操遂協助陳留山太守張邈招兵買馬,廣納人才,積存勢力。
 
不久,袁隗一家被董卓處死的消息傳到陳留山,曹操便知自己此計已經成功一半,故立即騎上馬奔向南水。到達南水外五里時,曹操將其衣服統統撕破、劃破,並將泥土抹到臉上,再故作狼狽地奔向南水城。曹操甫進城,便從途人口中得知,袁紹因其叔父袁隗一家被董卓處死一事,而悲憤不已,更立誓與董卓不共戴天。曹操捂嘴暗笑,心想︰「計策已成,天賜良機!」,遂後馬上到袁府拜見袁紹,袁紹得知曹操到來,既緊張又忐忑,故立即召見之。

「孟德!總算把君盼來了,此事為何成這樣?」袁紹心急如焚的問。

「本初兄……」曹操裝作喘氣的說「此事怪我……我料事不周,讓那董賊捷足先登了……」

「孟德坐下說!」袁紹請曹操坐下。

「我與信使本已進宮,到袁太傅府中拜候,誰料在曹某離開袁府後,那董卓突然派兵攻襲袁府,曹某欲前往袁府保護太傅突圍而出,可到達後見董卓軍已包圍府邸,並下令通緝追捕曹某,曹某不才,只能狼狽逃出皇宮,向本初兄求救……可不料想,路至半途卻聽聞太傅大人一家已經……」曹操傷心落淚。

「此事不怪孟德,只怨我,怨我當初不聽你言,若能率先舉兵討伐董卓,或能救回叔父……董賊可恨,殺我叔父,此仇必報!孟德稍坐,我往軍營與將士相商,擇日舉兵!討伐董卓!」袁紹心中怒火已經掩蓋理智。

「好!我願與本初兄共同舉兵,兄台保重!」曹操曰。

翌日,袁紹親自撰寫討賊檄文,高舉義旗,號召水巷義士,共同聚義,並派先鋒顏良、文醜領軍兩萬開往沙咀,建立盟軍大本營,與金童皇宮隔岸而望。曹操則離開南水,往陳留山調集本部曹氏子弟兵,準備前往沙咀。袁氏四世三公,名聲遠大,數日間,全陽太守袁術、冀田刺史韓馥、陳留山太守張邈、西徐刺史陶謙、西屯太守馬騰、長坑太守孫堅、北嶺太守公孫瓚及典軍校尉曹操等,多路豪杰應召到沙咀會盟。在袁紹起兵一周後,集十八路豪杰之兵力,盟軍有軍不下於五十萬,乃董卓兵力兩倍有餘,袁紹歡喜十分,決定於沙咀大本營設宴為一眾盟友洗塵。

「各位盟友,多謝相助袁某一臂之力,前來會盟,諸位請先坐。」袁紹向各位盟友說。「袁某此次起兵,實在是到了忍無可忍之地步,董卓是非不分,殺我叔父,殘害忠良,禍亂天下。此賊不除,水巷必敗亡耳!董卓專政期間,暴政多不勝數,先有海東城迫害百官,再有六從、八不、九罪之說,此二十三條所謂法例專政霸道,一派胡言。其後更為爭丞相大位,謀害叔父、王允。竊居丞相後妄徵苛稅,用以享樂,滿足其貪婪之心。最後更殺害叔父一家二十幾口。故袁某盡起南水之兵,誓要討伐董卓,廓清水巷!來,諸位請盡此杯,祝願我盟軍旗開得勝!」袁紹舉著酒杯相邀,一眾盟友同時舉杯盡飲。

沙咀英雄豪杰相會之際,對岸金童皇宮中,董卓此時比黃絲起義時更為惶恐不安,終日心想︰「莫非天要亡吾?」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