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世代經常說「教育普及化」,這固然是有其道理的。還記得上一次我們談到教育的意義嗎?沒錯,從社會整體 (注意喔,是整個社會作一個單位,而不是以個人為單位) 角度看來,教育就是為了進行社教化的場所。加上現今知識型經濟冒起,教育自然是為社會提供各種人才及提高公民整體質素的地方了。

因此,教育普及化是一個必然的潮流,因為惟有這樣才可以符合社會上對政治和經濟的期望。特別是高等教育 (大家把高教當成「中學後的教育」就行了) 更是極快地普及。從2000年開始,直到2010年,就有67%的適齡學生入讀大專院校,香港也可說是「早就踏進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時代」了。不過,愈來愈多學生去讀副學士、高級文憑等課程,這確實使社會的學術水平上升,但又是不是代表下一代的生活會更好,更容易找工作呢?現在看來,年輕一代對社會的怨氣反而更大。(某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成功的批判思維,但作為社教化卻是完美的失敗)

為甚麼會這樣,這是一個多方面的問題,但我希望先從個人層面出發,談談「學歷貶值」。

「學歷貶值」,簡單來說就是現在的人常放在嘴邊的一句:「現在大學生都不值錢了」。而且不只是大學生不值錢,現在也沒人敢用中學畢業的程度來找工作了。甚至碩士都不夠,要一個博士學位才行。學歷貶值就是指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在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社會對高等教育學歷的需要與對文憑的評價有所降低。

當教育普及,大量高學歷生一下子出現,而市場不可能一下子創造足夠高學歷工種職位來吸納所有人,於是一部份高學歷生被追從事較低學歷工種,而薪金亦沒有增長。另一方面,現今社會提倡知識型經濟,但其實並非任何工種都需要談及高學歷,亦有工種更講究各種經驗和特殊技能。可是,過度注重高學歷人才成了一種社會風氣,渲染工作能力與學歷掛鉤的關係。僱主也側重於聘請資助大學學位畢業生多於其他非資助學位或副學位的畢業生,而忽視了其他能力。這往往令一些過往只需要中學畢業程度的工作變成一止些具大專程度的人競爭,而過往需要大專程度的工作就順勢而上,變成由碩士以至博士來負責。





到最後,其實下一代要面對的競爭只是延後了。大家都花光時間去學習,結果大家還是返回原點,被一個很可能連學位都沒有的老闆在罵,這又何必呢...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