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哲學或思想,我們不期然就會想到儒家、道家和佛教。三者對整個中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直到今時今日,三教其實已經能互補長短,達到「合一」之境了。不過,與西方哲學一比較,似乎中國哲學有一個很不同的面向,就是其實用性。

何以見得中國哲學是以「實用」為先呢?或許讓我們從西方哲學出發。西方哲學很多時候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XXX是怎樣來的?」又或是:「為什麼有XXX?」這些都是為了尋找事物背後的組成和意義。因此,我們縱觀西方,從柏拉圖開始,一直到現代哲學,大多都是在「解釋」。例如存在主義說「人的焦慮」,不是能解決它,而是去描述它,解釋它。背後的一個含意就是:「如果能解決使事物出現的原因,我們就會解決了問題。」

但中國哲學則覺得:「不不不。這種解釋對解決人生問題沒有太大幫助啊。」為什麼?就再用「焦慮」這一個例子好了。存在主義說明了焦慮的原因,但焦慮的原因 (自由) 卻是沒法消除的。如此一來,中國哲學其實就是看到:「雖然理解事物背後的原因很重要,但對於人生而言,理解不一定使人解脫,而且原因也不一定能消去的。」

另一方面,人生就像一台電腦一般。西方哲學著重「命運」、「真理」等事,這些是人類沒法控制的。就像電腦硬件一般,一個人能理解所有電腦硬件,但對軟件、程式一無所知,這個人是用不成電腦的。中國哲學就反其道而行,討論的是:「雖然人是不完美,但我們要如何利用已有的能力去解決人生問題?」這就像一個程序員問:「雖然這台電腦的配置並不好,但我可以如何利用它來解決問題呢?」於是他就可以開發一個新軟件出來配合這台電腦。

最後,再以一個日常生活為例。當受傷時,西方哲學家可能會先考察了「為什麼受傷」、「被甚麼東西所傷」甚至「受傷的意義」;但東方哲學家可能一看到這情形就會二話不說衝上前幫忙止血,再送到醫院。兩種方法各有好處,就依時機使用了。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