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危害人類發展
快樂主義認為人應該追求自己個人的快樂,不必回首過去和展望將來,更不必關心社會、服務人群,因為社會與個人完全無關。「今朝有酒今朝醉」加上極端的個人主義很可能變成如楊朱所言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的心態,帶來極大的危害。
 
人類是一個奉行互惠利他的種族。正因為人類願意犧牲個人一部份利益去幫助他人,才有群居生活和分工等有利社會發展的行為。假如快樂主義盛行,各人只為自身快樂而行事,這顯然會使國家及社會體制出現問題。每個人都只要當下的快樂,以至對於任何「麻煩事」(就像清掃工作就已令人麻煩)都沒有人可以承擔,加上資源在享樂過程中不斷消耗,可以預見人類社會就像羅馬帝國末年一般,走向分裂和崩潰,最終導致國家和民族的衰落,乃至文明的毀滅。
 
2 工具化的思維
快樂主義認為一切都只是人們為了追求快樂而使用的手段,但這種思維卻會使世界,甚至他人在人們眼中都成為了工具,亦違背人們一直提倡的種種美德。
 
以信仰宗教為例,快樂主義者會認為信仰不過就是因為人類對死亡有焦慮,是令人痛苦的,所以創造出宗教來讓人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其實宗教都只不過是為了精神上的滿足,是人為了得到擺脫死亡焦慮後的快樂的一種手段。可是,這種論斷本身就違背了人對「宗教信仰」的定義。如果有人真的因為以上原因就說自己有著信仰,那麼這種人實際上根本就可以信仰任何宗教的,反過來說,一個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就不能算是有信仰的。
 




當世上一切神聖和美德被人用快樂主義解釋後,它們就已經不再神聖,也不再美德了,因為這和它們本身的含意就相違背。
 
3 「意義」的追求甚於「快樂」
快樂主義將人生約化成求樂避苦,是一種過於簡單化的思考。事實上,對於人來說「幸福」不只是「快樂」,更重要的是「意義」的追尋。快樂主義只是看到「幸福」的一個條件,但並不代表有了「快樂」就已經有一個美好幸福的人生。
 
人生在世需要滿足自己身物性上的欠缺,例如口腹之欲或是生育的欲望。但是人更希望找到自己在世界生存的價值,一個獨一無二,屬於自己的位置。快樂主義沒有留意到人類可以依賴其一己信念,在艱苦的環境下生活著。他可以感到痛苦,但「意義」卻足夠付其超越肉體甚至精神上的折磨。尼采正是看到人類這一超越生物性的力量,所以說:「對『為何而活』有所領悟的人而言, 承受任何境遇都不再困難。」(He who has a why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相反,一個受盡官能快樂的人,如果一生都找不到存在意義,那麼他將會感到「生存」這件事情本身就已經令人無比痛苦,而所謂的「快樂」如果沒有「意義」的保證,也只不過是一些生理快感,沒法使人真正幸福。
 
4 「快樂詭論」




快樂主義的矛盾在於,一個一心只追求快樂的人,往往到最後反而得不到快樂。這就是「快樂詭論」。
 
試想想,朋友問你要不要去打球,你拒絕他,因為打球不但耗費體力,而且容易受傷;朋友邀請你加入一個寫作性的社團,你表示對寫作沒有興趣,你只對得到快樂有興趣;朋友請你陪他下棋,你認為下棋輸了會不舒服,要贏也必須絞盡腦汁,所以不要下棋。總之,不要從事任何快樂以外的事,因為快樂才是惟一重要的。這樣的你,一心一意只在乎快樂,而對任何其他行為都沒有興趣,甚至挑剔外界的事物,結果一定得不到快樂。
 
有人可能說:「我不是什麼事都不做,我只會做那些當下直接會產生快樂的事。」
 
然而從事直接產生快樂的行為,最後的結果並不一定是快樂,更可能帶來極大的痛苦,是人無論當下如何快樂都想避免的痛苦。例如吸毒酗酒都是立即的快感,但反而埋葬人們往後一生所有的快樂。相反,有許多的快樂常常在沒有預期的狀態下出現。例如整天埋首於實驗室的科學家,他知道自己的辛勤不一定能得到結果,所以科學家很少基於追求快樂而工作。但當他有突破性的發現時,這種喜悅則超越了一切的痛苦及世俗的快樂。
 
「快樂詭論」有兩層意義。第一,快樂往往在從事其他行為時伴隨產生。第二,當人忘了追求快樂時反而更容易得到快樂,快樂常常在人不知不覺時降臨。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