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相信人自身本具力量,所以強調個人的道德精神。孔子就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這些都證明了儒家對人內在力量的肯定,所以才說「為仁由己」。而人要達到幸福也必然是要反求自己,在遁德的修行中不斷發揮自己的潛能,能「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甚至「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在自我道德人格的不斷完善中找到幸福。
 
儒家亦強調「命」的重要性。孔子認同世間事皆有「命」,因此作為君子就應該「知命」,不計較、不強求成敗得失。但君子在無可奈可的「命」中更要「知天命」,要在「命」中領受一己的責任,所以人的幸福要著眼於人格的修養與正義的行動。「道之不行」是「命」,但君子重要在於實行「天命」,至於是否能轉化「命」就不重要了。
 
孟子的「命」則作「命限」解。正因人有「義」,有理想,對自己有要求,而現實做不到才叫命限。所以孟子云:「無義無命。」而人為了得到幸福,在對待「命」時就應該採取「順受其正」的態度。雖然命限不可解,但此「命」的意義卻由人掌握。「正命」就是行動合符一己所受之「天命」,而「非正命」則是不盡「天命」而死。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