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庖丁解牛》的首段,莊子直接提出了「如何養生」的方法。他先談論了人們應該如何看待知識。之後,莊子話鋒一轉,就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硎,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是莊子對俗世的看法,並由此提出他認為人應當如何在世間生存,才能不受外物干擾,精神得以逍遙。
 
但是,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於「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硎」一句。「為善無近名」並不難說明。莊子一直提倡人應該放下自己的分別心,世間的事物都是相對而言,沒有真正的好壞。因此,人們不要為了俗世的名利而行善,應該要自然而為,心中不要存著「行善」的念頭,才是真的行善。
 
但這樣的解釋顯然難以套用於下句「為惡無近硎」。雖然人行善不應為了近名利,但難道人作惡又不必得到刑罰嗎?這不就是顛倒黑白了嗎?難道一個殺人犯也是「為惡無近硎」,不必為了犯事而受俗世的法律制裁嗎?這顯然是荒謬的,而莊子也顯然不可能真心說出這種意思。如此一來,只有一個可能,就是我們的解釋有一些問題。
 
其實,莊子所說的「為善」、「為惡」不是真的指善惡,而是指一些俗世的對立觀念。人們愛把世間事物分成兩個極端,甚至執取這些不過是由人自己定下來的事,看成是真理。人用人的視角來創造知識善惡,卻又同時讓人被自己所限制。於是,莊子認為人應該放下外在的對立觀念,自然而為。而自然又如何會有善惡、美醜等區分呢?又如何談得上要「求名」還是「受刑」呢?
 
因此,人們如果想好好保全身體和精神,就不能被人所創造的知識拖累。人們應當按照自然的變化而行,按照大道來生活。只要「緣督以為經」,就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庖丁解牛》的最後,文惠君聽畢庖丁的一席話,就感慨地說出:「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不知大家又有沒有明白到莊子的養生方法呢?又可知大家對這種養生之道又有甚麼想法呢?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