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王洪仁玕?太平天國的王爺原來曾經停留香港,而且還當過傳教士的學生?

列飛:「其實不只洪仁玕,太平天國十多年的叛亂,香港差不多都跟它有所關連。其中幾件大事就包括有:港督前往南京拜訪洪秀全、會黨攻佔九龍寨城,以及後來太平軍的逃港潮。」

「我知道有關港督北上拜訪太平軍的事,這是英國人的陰謀。又或者,是你們所講的『外交政策』。」宗主任搶先說道。

或許,他,和中聯辦對國家之間的搏奕特別熟悉敏感。

「打從1850年太平軍在廣西金田起義,那時才開埠六、七年的港英政府,便緊密關注這股在神州大地上崛起的新勢力,會否因它而打亂中國的政局。而對於英國在香港的佈署,究竟是利還是弊。





「直到1853年3月,太平軍勢力日益壯大,在各省分擾亂了有兩年以上,滿清政府還是沒有辦法將他們剿滅。當時香港總督般咸(Sir Samuel George Bonham,也作文翰,文咸)感到需要親自前往南京了解形勢,從而為英國政府制訂合適的對華政策。也就是:究竟支持哪一方,才能夠擴大英國的利益。



「於是,般咸動身乘坐軍艦『赫密士』號(H.M.S. Hermes),從香港經上海轉抵南京。他在南京沒有遇上洪秀全,卻得到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的款待。

「南京之行過後,英國外交部得出的結論是:現階段適宜採取中立態度。雖然以上帝和耶穌掛帥,他們感到太平天國迷信及個人崇拜的成份居多。嚴格意義上,太平天國並不算是一個基督教政體。

「雖然有這樣的評價,但太平天國仍算是羈絆滿清的一枚重要棋子。」





宗主任頓了一下:「而最巧合的是。」

然後帶着極懷疑的眼光,向眾人說:「在那次會面之後不久,太平天國便宣佈定都南京,跟清廷作長期的周旋。

「究竟是般咸在時間上拿捏得那麼準,在太平天國稱國之前出現;還是他曾經有過勸說太平軍的動作,慫恿他們定都立國,提及會支持他們,讓他們放心全力跟清廷作對,那就說不準了。」

英國暗中支持太平天國?







耿志剛說不上相信與否:「當時香港的舉動,出於英國層面的利益出發,也不排除這個可能性,只是未免有點陰謀論了?」

宗主任聳一聳肩,一點都不覺得天方夜譚:「英國在太平天國與清廷之間採取中立態度,的確是行得非常好的一著,對英國的利益是最大的。最佳例子,莫過於太平軍和天地會佔據九龍寨城。」

九龍寨城?

「沒錯,就是今日位於九龍城的九龍寨城公園。你們知道哪裡是清朝的一個巡司和軍營嗎?

「自從簽訂《南京條約》後,滿清感到英國索要領土的野心着實不少,更發覺對方一直盯着在維多利亞港對岸的尖沙咀。從前的東印度公司,就是將運送鴉片的船隻停泊在香港及深圳西面的伶仃島,看準機會便駛進尖沙咀卸貨的。

「於是,兩廣總督耆英奏請,在今日九龍城一帶建立了九龍寨城(1846-47年)。城寨由大鵬副將賴恩爵為首駐兵防守,起了保衞及監視香港島的作用。英國方面亦一直都知道。

「而英國人要解除這個威脅,她可以借助反清的力量--太平軍,和天地會。

「早在金田起義時,太平軍便已成功拍伙天地會一同舉事。當太平天國定都後不出數月,天地會便在廣東爆發起義,這當中不排除有太平軍份子在內。他們短短幾個月間攻克了40 餘個府州縣城後,更在1854年8月,由惠州天地會羅亞添為首,動員了數百人攻陷了九龍寨城,滿清的大鵬協副將被迫出逃。





「當時香港總巡理府威廉·堅(William Caine)在報告中說:『本月19日上午,一群造反者進攻並佔領了九龍城。進攻者幾乎都是客家人,大部分是來自本島及其附近的石匠,而且都是三合會一個支派的成員。從昨天上午起,已有數百人加入他們的行列。』」

陳牧師:「石匠?Mason?」



宗主任沒有被陳牧師的話所打斷:「佔據寨城十多日後,清軍最終要借助香港的外國僱傭軍力量,於8月31日重新佔領寨城;後來又聘請香港方面的人員為他們進行修復工作。」

「這件事件對英國來說可真是一箭雙鵰:一來引入反清勢力,將威脅着香港的武裝力量解除。更高一着的是,為了確保香港島及維多利亞港的安全,以免受到太平軍的威脅,英國有藉口在未來的日子裡去佔據九龍半島。」

列飛說:「也正因為英國保持中立,造就香港成為補給金陵的角色。當曾國藩及李鴻章為首的湘淮兩軍,奉詔圍剿太平軍時;太平軍唯一可以跟外界聯絡的,就只有那些能夠自由進出港口的西洋船艦,派船隻進出港口以運送救援及補給物資。香港這個位處南方的轉口港便發揮了補給站的功能。」

錢上將聽着宗先生的話,不禁氣從中來:「作為政府,絕不想有外國干涉國家的內部事務!維持領土完整是國家的頭等大事!」





侯先生還是將心思放在洪仁玕上:「我們還是回顧一下洪仁玕在香港的事跡,看看有沒有倫敦會、太平天國,又或者傳國璽的線索罷。」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