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放着一瓶紅酒,這支佳釀是來自法國波爾多(Bordeaux)左岸波亞克(Pauillac)區的著名酒莊,也是老人家族中承傳下來、引以自豪的藝術品。

紅酒早已經開了瓶、透了氣,現在正是品嘗它的最佳時刻。

對於已傳世數百年的歐洲貴族來說,任何事,時機最重要。

老人把酒斟倒在古董水晶酒杯裡。葡萄酒沉睡了上百年,如今再次被主人喚醒。它的色澤比起許多新酒都要鮮艷,像鮮血一樣在水晶酒杯裡躺着,在燭光的映照下,發出異樣的光輝。

「乾杯。」





血一樣的液體在眾人的口腔裡流動,當中的丹寧、酸度、辛辣以及質感都混和得恰到好處。絕對是:土壤、氣候、水份、以及葡萄品種之下的優良結晶,是「那個年代」的味道。

酒確實經已「醒來」,而老人亦再度說話:

「回想當年,我們的祖先在歐洲站穩陣腳,那的確是不容易的事。

「先祖崇高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我們的家族長存下去,也就是『永續發展』。換上中國人的說話就是『千秋萬世』;而聖經的話則是『我是阿拉法(alpha),也是奧米加(omega)』。」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帝國可以長存下去。要永續,不是要成為霸主,而是要成為霸主的合作伙伴。就要懂得投資:找對投資、找對客戶、押對注,才能成功。」





「先祖們靠的是商人天生的觸覺;再加上建立的網絡,向各個潛在實力者探聽口風,準確評估形勢。然後將注碼押在一方;同時又注意分散風險。」

「最終在歐洲幾次的戰事裡,讓結果倒向有利於我們的一方,使我族札根成長。」

「那長遠的眼光並沒有因此而終止。他們又看見英帝國停止膨脹的倪端後,又把目光放在北美洲那片新興的土地上。」

「先祖判斷事情的獨特法則,屢試不爽。數百年以來,合眾族人之力,將這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的承傳下來。我們會一直沿用下去,繼續找出未來的代理人,為我們謀求最大的利益。」







*****

耿志剛問:「文章裡說理雅各要找一位漢族承繼人,那會不會和那場教會『自理自立』運動有關係?」

陳牧師交待一點自立運動的背景:「白人傳教士們在香港建立教會基地後,便找當地華人協助會務。久而久之,本港教會大部份的職務都交托於華人。『自理運動』就是這些華人信徒以原有宗派的名義進行宗教本土化。而『自立運動』則是華人信徒在自己宗派以外,建立部屬原有教派之總會。

「以倫敦會為例,他們自1843年開始在香港及廣東一帶傳教。在擁有一定的華人信眾基礎底下,佛山華人自理會在廿年後的1865年成立。香港則要到1876年才有自己的華人自理會。自理會內訂立會章,提名華人執事和長老,實行自治、自養、自傳。1884年又聘請了王煜初牧師,更在1887年建立了道濟會堂,亦即今日合一堂(Hap Yat Church)的前身。」



侯先生拍了一下大腿,恍然大悟:「就是在這裡附近的道濟會堂!1884年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就讀,就經常到附近的道濟會堂參加聚會。他與會堂裡的王煜初、區鳯墀等華人牧師都相熟。」



「至於漢族的承繼人…」





列飛解釋:「教會裡的華人領袖都是學貫中西、接受現代化事物,眼界極廣。加之當時英語社區狹小,倫敦會會友可藉着崇拜活動接觸到殖民地官員,影響力可謂不少。所以,我想理雅各所提及的華人領袖,必定就在這一批人當中。」

列飛另外又說:「而傳國璽的線索。我想作為學者的理雅各,早已將自己鐘愛的中華經典譯作視作擁有傳國璽一樣的地位。所以,我想是要找出他翻譯過的中國經典來破解這個謎團。」

侯先生:「這個說法也十分合理,但到底是哪一部作品呢?」

程靈式想到:「理雅各翻譯的時間為清朝末年。那時中國依然信奉科舉制度,最重視的則是儒家經典。再加上理雅各對孔子推崇備至,所以這些經典應該是:四書五經。」

孔武覺得這個猜想不錯,可以仍有疑問:「對是對,但四書五經一共有九本書呀,到底哪一本才對啊?」

文雅麗則有個想法:「《周易》不正是群經之首嗎?」

「靈式,我們姑且試一試罷。」列飛也覺合理,便催促程靈式找尋。





程靈式快速地在網上搜索着「James Legge, I-Ching, The Book of Change」

易經的英譯本從手機上顯示出來。



在1882年版本的自序中,理雅各介紹自己從1854年起便開始翻譯《周易》,期間斷斷續續,一直到1874年才將《易經》以及《十翼》翻譯成功,為期廿年。

這種持之以恒的學術態度,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

看完了序,《三岔口》將那段雅理各的文字退去,這個謎團算是解開了。

下一站的提示又跑出來,是六個字:

醫心、醫靈、醫身。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