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天下最高,玉皇頂更是最接近天空之地,終日隱於雲中,山高莫測,凡人連看都無法得見其山,莫說要用雙腿登山,猶如登天。但姜蠡悠然自得的,一邊哼歌一邊帶琅和寒浞還有劍巫上山。

琅也沒有質疑,就是擔心自己腿傷未癒,怕會拖慢腳程而已。而且深山之中,人跡罕至,只見茂林樹梢一直重複,腳踏落葉走了十里路還是相同的景色,幾乎麻痺了琅的視覺;只有抬頭望日,見太陽漸漸爬到頭頂正上方,才感受到時間的變化。

「琅大人,」劍巫輕聲問:「請問需要休息嗎?登山我看並非一天半天的事情,無需急於一時。」

姜蠡插話說:「沒有這回事啦。」

忽然風吹草動,樹上枝葉抖個不停,沙沙作響,然後那些樹木居然像列隊的士兵一般,一排一排的在地上橫移,猶如打開屏風;屏風後的樹木排成左右兩邊,一直路朝向山頂。



寒浞讚嘆不已:「山中竟有如此陣法,真是大開眼界。」

姜蠡道:「岱門玉皇頂只開門給有緣之人,其他人絕對無法登山。」

語音未落,琅驚覺四周白茫茫一片,山中忽然變冷,地上雜草更是結了霜。此時姜蠡續說:「至於師父所邀請之人,只要抱著信念一直往山上走,就會不知不覺登上玉皇之巔,而不必在意山中八卦陣法。畢竟天上仙術凡人不可解,師父正是用此迷陣守住山上岱門不讓世人知道。」

「有必要保持如此神秘嗎?」琅想起瑤姬也有命令鳥皃佈陣封住神女峰的路,跟太山仙翁比則是小巫見大巫。

想著的時候柔風拂面,四周雲霧消散,一道絕壁在林中現形,而且崖上竟見瓊樓玉宇,還有一些穿羽衣的人在雲中來回,好比雀鳥。



「姜蠡師姐回來了!」

幾位孩童跑來,他們綁辮子,衣著輕逸,身高只及姜蠡的腰,眼裡充滿好奇的打量著琅和寒浞。其中一位男童對琅說:「你們就是天上的將星呢!居然同時有兩顆將星入宮,真是聞所未聞!」

另一位女童搶著說:「你猜他們二人誰通過師父的考核?」

「肯定是年紀大一點的大哥吧,你看另一個呆頭呆腦的。」

「金童木童,不得無禮。」姜蠡問:「師父現在在哪裡?我把寒先生和琅先生帶過去。」



金童說:「在塔上!」木童說:「在書房!」

姜蠡答:「好,我明白了,現在我就帶先生過去。」

接著金童木童揚手各吹出四朵白雲,並躍到雲上;姜蠡示意琅等踏上雲朵,眾人便乘著雲遠離地面,迎著風,慢慢飄往崖頂仙宮;居高臨下,才發現玉皇頂上住了不少童男童女,姜蠡算是當中最年長的了,因此她被太山仙翁點名下山輔助兩位將星,是時候要出山。

琅一行人乘白雲降落在玉皇頂,腳踏玉石舖成的路上,聽見絲竹圍繞兩側神廟,有童男童女在廟中打座,或在廟外修行武功;正前方則有一座宮殿,工整莊嚴;殿後面有木造高樓,岱山一切景色對琅來說都十分新鮮,岱山的人看著琅亦非常好奇。

姜蠡得意笑道:「岱門現時有弟子三十人,卻能主宰天下命數。當你們見到師父的時候就知道為什麼了。寒先生,請你到正宮書房見師父;琅先生,麻煩你要登上高樓,師父大概在樓頂恭候多時了。至於劍巫女俠,妳跟我一起到周圍走走吧,妳也是有緣之人,山上的師兄弟很久沒有見過客人登山一定有很多話想跟妳說。」

「琅大人,那我們等會再見。」

「嗯,回頭見。」琅與劍巫分別後,便隻身前往崖邊的高樓。話說此樓臨崖而建,高六層,遺世獨立;登上高樓,漸遠繁喧,樓外一望萬里,真是神仙住的地方。看來這位太山仙翁又要比瑤姬地位高出不少。琅一方面感到奇怪為何如此神仙要召自己來見面,另一方面則聽聞仙翁會傳授自己絕世神功而莫名期待。

穿過朱欄玉階,登上最高樓,琅便看見有一位白髮長鬚的仙翁站在丹爐前等候自己。琅連忙躬身請安:「晚輩見過太山仙翁。」



太山仙翁雙目重瞳,炯炯有神,仔細打量琅一番,並不帶語氣地問:「你叫什麼名?」

「琅。」

「琅,你現在用盡渾身解數向我出手看看。」

「欸?那麼晚輩就獻醜了。」

見太山仙翁開門見山就考驗自己武學,應該是個很嚴格的仙人。琅亦認真起來,凝神運氣,虎步向仙翁連環出掌,皆被仙翁所避。仙翁身法飄渺,於是琅雙手捏出劍氣縱橫,左右劈去;同時仙翁面不改容,凝氣於掌,溢於四方,反噬劍氣繼而打在琅前;琅大喝一聲使勁隔空擋下,頓時火花四起,整座高樓都震了一震,太山仙翁便感到滿意收招。

「原來如此。看你的基礎內勁發於體內經水,屬《十二經水書》功法;出招時雙手劍氣迸發,則與蒼悟劍法異曲同工。這樣勝出比武理所當然。」太山仙翁撫長鬚道:「可惜你身負神功卻沒有拜得一個好的師父。你一身雲霧之氣師承巫山神女,那小娘子武功不俗,但太過年輕,吊兒郎當;至於娥皇女英,她們只是陪伴舜君練劍,劍法尚可,可是無法指點你武功。如此一來,好比山中猿猴取得寶劍,雖然能恃劍橫行,卻不得其精髓,浪費了一身神功。」

琅答:「小時候家母不喜歡我習武,我只能夠偷習祖傳的浣紗功。之後正如前輩所言,所有武功都是誤打誤撞拼湊學來的,只有巫山神女正式傳授我仙法。」



太山仙翁道:「我家姜蠡有告訴過你將星之事吧。聽說你在山下不敵百人圍攻,那就太過失禮,有負將星之名,叫我們伏羲氏族顏面何存?」

「前輩是傳說中伏羲氏的後人!」琅大驚,又不解,問:「可是我聽其他神仙說當今天下是夏后氏的天下,為何前輩會認為太康將亡,天下更替呢?」

「天意難測。」太山仙翁答:「當今天廷認為盛德在金,夏后氏如日方中,都是在揣摩天意。至於岱門相傳伏羲氏所傳的《龍馬寶典》,本山人觀天百年,為的就是遵循岱門祖訓,先於天下洞察帝王殞落,扶植新的將星入宮,以確保天意得以執行。我們與天廷的信念一致,只是對天意的詮釋不一樣罷了。」

聽太山仙翁解說,才知道伏羲氏的後人在岱山設立岱門,原來就是守護山上的《龍馬寶典》,選定將星之人,難怪姜蠡說岱門主宰天下更替。

太山仙翁續道:「既然你是天意點名的將星,那麼我就不能讓日前你那種醜事再發生。幸好你武學資質不俗,那麼我就傳你『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大法』,只要你把此法融會貫通,天下武學再也難不倒你;登峰造極者,甚至能夠學盡萬法,看破所有武功,就像我剛才測試你的身手一樣。」

所謂天人合一,天地與我並生,伏羲氏觀乎天地秩序,以乾為卦,天為象,造八卦,八卦相錯組合六十四卦象,生生不息。日夜有時,四季有時,武學亦如是,只要理解八卦萬象更替,天下武功都是同出一源,始於天道。

太山仙翁解說道,真正武功並不拘泥於有形之物,而是無形之道。因此武功不在乎兵器,只在乎武功的「意」與「勢」。意有死者、有生者、有融者、有斥者;勢有動者、有靜者、有剛者、有柔者。譬如卦象,天為生,地為死,澤能融海,風能斥邪;剛如火,柔如水,動若雷霆,靜若深山。

臨陣對決,八卦兩兩相疊,生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大法;登峰造極者,不但能看破對方武功,更能夠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天下再無敵手。此乃《龍馬寶典》當中所傳的武學之道,並非武功招式,而是萬象基本的道理。琅身負神功,獨欠運用之法,「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大法」正好彌補不足,太山仙翁曰:「他日就算遭百兵所圍亦不足為懼,此乃千人敵之大法也。」



正是如此霸道的武學必須謹慎保密,所以伏羲氏的後人都隱居山上,不輕易出關,直至天下大亂,扶植將星入宮登天,讓天道運行不止。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