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的古界

中國古代稱皇帝為天子,即上天授權管理世人之子 (君權神授),「天」非指無意識的空間,而是有權柄的天神,這跟蘇美爾文明 (約公元前4500-1900年) 一致----神掌權柄在天上。然而天神的觀念從何而來?是迷信嗎?是他們智力和知識不及現代人嗎?不,遠古人類的智慧與現代人無異,想想,如果我們走進原始森林,在沒有相關知識基礎下,是否有足夠智慧去研發石斧?洞察鑽木取火的技術。

遠古人類的知識不及現代人也非迷信的根源,逃避現實的態度才是迷信的溫床。遠古人類比現代人更易受到死亡和滅族的威脅,因此他們沒閒暇以非實際行動來保障眼前事,過度安逸的現代人反而有空間以形而上的方式來應對危機,例如以占卦來解決財務危機,迷信其實是源自「貪」。可以說,迷信興盛並非活躍於危難時代,而是人們心靈空虛和貪婪的時代。也許,堅信古人是迷信的,本身就是一種迷信。

假設愈遠離安逸生活,人們的行為愈講求實際需要,但他們的足跡卻與神連繫,這是甚麼原因?會否是古人在生活上遇見神?直至近代,安逸生活使人開始將神靈視為牟利和嘩眾取寵的工具,然而神跡漸遠非因科學昌明,而在科學未昌明之前神已經離去。

在《山海經》中,描繪各樣奇珍異獸,例如《東山經》記載了一種有「一首而十身」的怪物----「泚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貝,多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蕪,食之不屁」,這怪物其實是烏賊。「十身」即「十爪」,只是古人的用字跟現代人不同而已。另外在《山‧北山經》中,「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酸與神鳥其實是蜻蜓。當中「六目」是指蜻蜓的眼睛,「如蛇」則與其字義有關,「它」的原文是蟲,即對古代中國人而言,蛇就是蟲,所以古人會將蜻蜓稱為「四翼、六目、六足」的蛇 (蟲)。





《山經》在遠古時代沒有文字,只有古圖,及後古中國人抵達中國後續寫下集《海經》和《荒經》;至先秦,秦人將三經合輯為《山海經》,為《山經》古圖補寫文字,卻因秦人對遠古文化缺乏理解,寫下偏離古圖原意的註解;到了南宋時代,後人再根據錯誤註解,繪上新畫,例如錯誤地將酸與繪成一條莽蛇,再加上「四翼、六目、六足」,最後現在人稱《山海經》為薈萃珍奇博物之奇書,《海經》和《荒經》也順理成章被誤為妖怪小說。《山經》(共5卷) 成書時間應該比《海經》和《荒經》(共13卷) 早一個年代 (夏以前) 。

假設,本為古圖的《山經》其實是一幅地圖,《海經》和《荒經》則主要記敘國事。《山經》繪於政權未建立前的大遷徙時期,《海經》和《荒經》則寫於政權建立後的安逸時期,而倉頡造字正位於黃帝政權剛建立的時期 (約4700年前),換言之《山經》是在繪畫時代 (倉頡造字以前) 完成,《海經》和《荒經》則是文字時代完成,即《山經》是一幅黃帝未建立政權時,被人繪製的地圖 (古圖)。那麼黃帝未有政權,怎麼先有地圖?因為黃帝是靠這幅地圖來到黃河流域建立華夏。

《山經》除了記錄地勢,還有動植物,因何是動植物?假設黃帝先祖的部族基於原居地人數過盛,必須進行一次部族大遷徙,此時食物資源便是大遷徙選址的重要指標。哪處有利農業發展?哪兒有利狩獵?抑或是猛獸居多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萊山,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是食人」)?偏偏《山經》甚少記載其他部族或村落,因為有其他部族存在的地方,已從遷徙選址名單中被剔除。古中國人也曾考慮過美洲大陸,線索之一是在《山經》中記載了美洲獨有動物犰狳,中國未曾發現過犰狳化石,唯有古中國人曾因大遷徙踏足過美洲,他們才會將犰狳的資料記錄在《山經》內,否則古中國人不可能認識遙遠的犰狳。

《山經》格式工整而簡要,彷彿是秦人參考一份遠古筆記資料,此遠古資料不太可能來自一些普通的遠古族人之手,理由是能吻合《山經》描述的地理特徵遍佈亞洲、美洲和非洲,唯有一些遠古部族領袖 (黃帝先祖),才有能力組織遠古探險隊,基於大遷徙的迫切性,向世界每一角落進行探索和記錄,繼而將資料繪成地圖 (古圖),供日後正式大遷徙時使用,最後古中國人 (黃帝) 抵達黃河流域,至秦人將地圖編輯成《山經》文字版。

假設古中國人大遷徙的因由:約7000年前,挪亞一家經歷大洪水後,在土耳其東南部一帶定居,且生養眾多,挪亞長子閃留在原居地生活,閃的後裔發展成多個部族,並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率先建立文明,他們都是黃種人的祖先。後來,其中一個是古中國人 (黃帝先祖) 的部族,他們基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出現人口膨脹問題,決定派族人四周搜索新居所,包括非、亞和美洲,他們首先向阿富汗山區和沙地阿拉伯海方向探索,及後在非洲發現尼羅河,部份族人前往和留在埃及建立王國,另一些族人則繼續探索,最後從絲綢之路抵達黃河流域,永久定居中國。





挪亞次子是含,黑種人的祖先,後裔中有一位叫寧錄,在聖經中他是耶和華面前一位英勇獵戶,在美索不達米亞文獻《蘇美爾王表》中則記載:「洪水淹沒 (大地) 之後,當王權從天而降時,王權落在啟什。」奧爾布賴特教授對此表明:「古實有可能原本叫做啟什。」另外,古實曾往亞述去,建造尼尼微城,尼尼微城後來成為亞述帝國的經濟中心,說明古實人與亞述人關係密切,黑種人有可能在這時期跟黃種人通婚,日後再抵達非洲。

挪亞小兒子雅弗是白種人的祖先。根據《聖經》古老預言,雅弗、含兩批後裔一度共同寄居閃後裔帳下。雅弗後裔同樣因原居地人數過盛而進行部族大遷徙,古黃種人往和暖南方先後抵達「紅海」與埃及 (非洲),雅弗後裔則由於基因較不怕冷而往西北走,最終走進「黑海」與愛琴海 (歐洲)。至公元前2000年,愛琴海古城已從埃及象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 (閃族、今黎巴嫩一帶地區) 基礎上發展米諾斯文明 (Minoan Civilization),包括克里特皇宮,而毀於公元前1500年的馬利亞王宮,其柱子正是從埃及傳入。學者感到奇怪的是,米諾斯文明沒有城牆,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都是大遷徙的部族,都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次生文明,是同一出處的族群,在愛琴海上卻沒有其他人類 (大洪水後只剩閃、含和雅弗三族)。直至公元前1470–元1450年錫拉島火山爆發,邁錫尼部族發動叛亂,推翻米諾斯文明。

PS: 公元前1900以前的米諾斯文明中沒有大規模戰爭,卻有奴隸制度,說明奴隸未必是從戰爭中得來,可能是從大遷徙以前留下來,即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奴隸制度而來,埃及奴隸制度也可能如此。另外印歐語系可能是從最早期的閃、含和雅弗三族通婚出來的新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