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好感多於好奇

那些年互聯網並未普及,個人電腦又貴又慢,普遍沒有配備網絡功能,而且影片壓縮和串流技術還未萌芽,手提電話(大哥水壺)就只能通話,想自閉睇片聽歌,就只餘看電視、聽收音機或是買唱片這些途徑了。
 
後生廢青沒有什麼平價的娛樂,去戲院睇戲已經算是高消費的活動,太早返屋企又唔知做乜好,所以毒隱多數去機鋪打機、上波樓篤波、逛吓毒男商場之類,可是如果有女同學加入時,這些活動是不被接納的。因此當年由日本引入「K歌文化」後,這類K場就瞬間爆紅,促使很多音樂教室和band房轉型。
 
由於機器成本低(那時候未有電腦選歌,要飛紙仔人手入歌),容易進入市場,致使K場如雨後春筍,Big Echo(1991),Neway(1993),加州紅(1992)等大集團紛紛搶灘,而競爭激烈,使平均收費愈搶愈平;而且K場有冷氣嘆,又可飲飲食食,仲可以滿足表演慾,令唱K愈趨普及;進入平民化時代之後,有人經常走工、走堂去K場hea,可以由朝玩到晚,11點就在門口等中午12點開門,有人起碼日唱十個鐘以上,比返工返學還勤力。
 
K歌文化當然亦影響了以後樂壇的生態,創作人開始寫一些歌唱技巧較低,容易琅琅上口的K歌,製作單位又會將MV的製作提升到電影級數的規劃,有大型K場甚至會資助歌手,還有就是歌手以組合形式出道,專門演繹合唱用的K歌(大家還記得張C霖和許C怡嗎?)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