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道是不是由英國所引入的巴士。

無法想像街道沒有公共巴士的香港。以前緊隨媽媽的朋友外出,小小年紀因為貪睇陌生人的閃卡而迷路,早些年的香港並不容易見到巡街的藍帽子,當時最覺得可靠的除了郵差叔叔,就是巴士站的車長。上帝保佑!當時懵懂懂的自己細路哥唔識死,一個人跌跌撞撞行去市中心車站,問正在吹水的司機叔叔們借車站電話一用,才了結家人的一場虛驚。

資深巴迷光瞧一眼,就能夠如數家珍辨認出不同的款式:什麼富豪、利蘭、丹尼士……作為路人我表示不明覺厲,但鐵打的巴士流水的型號,五十年未過,巴士的外觀己經改變了數次。

有一款黑白色的是早期的空調巴士,當年推出的時候,甚至有人純粹為了享受免費冷氣樂才乘搭,無奈位置逼狹,擠身不易,勝在座位多(感覺上),實用。

沒有空調的「熱狗」車身是益力多色,車頂和底盤分別是兩道窄窄鮮豔的紅,大熱天時開了窗絕對教人悶出一身大汗。但如果走的是大埔公路這種綠蔭處處的路線倒有幾分雅致。窗外的綠景,加上耳邊飄入耳的鳥聲蟲鳴,恰似一段小小的旅行。





後來換了香檳色的車身,冷氣仍然是那個冷氣,強度不覺得有變,但座位和樓梯相對寬闊(理所當然,坐位的數量必然有所剋扣),某些車型甚至在司機左邊開設「特等席」,腿固然狹窄得無處安放(特別針於胖宅),勝在能夠自欺欺人,有種身處大巴士(偽)副駕位置的小優越感。

目前最新型號的巴士則有USB充電位,是「出門手機怕無電族」的福音(沒錯正是在下)。

最早的巴士罕見貼上車身廣告,想出這個主意的人果真物盡其用──雖然有點疑心到底具不具成效。然而身披彩衣的巴士畢竟打破單調,有份裝點路面上的風景,咱們就不計較內容,討厭的反而是連玻璃窗也貼上廣告的那種,遮擋車內乘客視線不消說,給人的印象簡直似八十歲阿婆塗Max Factor後再抹上大紅唇彩,超殺風景。

某段時間,幾乎每輛巴士都流行裝上四部小電視,銀框,提供服務的公司叫路訊通。新穎是新穎,但可能接到的投訴多(聲浪大、滋擾,早晨逼巴士的打工一族以及日常巴士阿叔同屬惹不起階層),從電視台式的節目逐漸萎縮成宣傳易,最後光榮引退。

某些巴士上會利用兒童畫取代消失的螢幕,但大部分後勤選擇隨便塞一張不知名的風景照,或露出空框和電線(危險),甚至拆走銀框,乾脆來一個眼不見乾淨盲,「此地無物,還你不美風景」。





投錢用的鐵箱亦緊隨時代淘汰,變成了八達通機。可惜再聽不到硬幣落下時的美妙「咔」聲。嘟卡的機械音始終缺少溫情,亦喪失舊日小燈炮照在箱內錢幣而投射出的七彩幻影。

雖然現在的司機不太敢在當值時間跟乘客吹水,但總括而言,巴士司機普遍的態度對得起「顧客至上」的服務業原則。見到輪椅會踢踏板幫忙上落,遇到不識路的乘客會幫忙提醒對方下車,偶然缺幾毫子,也就隻眼開隻眼閉照讓你上車去,反觀的士和小巴司機啊?

飛站和不開門都很討厭,但不看書不知道,原來追巴士要揮手示意,司機才有可能停車給你上。

2000年代的九巴車長制服設計最具美感,近年是青綠為主,雖然醒目但有點兒流俗,聽說快演變成大紅Polo恤,如此審美還真愈活愈倒退。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