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想對「社工」和「輔導員」有更多認識,可以不妨看一下。不然,就下一章再見了。畢竟不是太多人有興趣想了解這一職業。以下的資訊,如有錯誤,歡迎糾正,也很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哦!
 
在寫這故事「在地府當社工的日子」時,我不斷搜尋有關社工的資料。
原本這故事的名子不是這樣的,原本是「當陰間輔導員的日子」。我原本是想寫輔導員。但考慮到我個人的興趣,我便把名字改成了現在這樣。
 
在香港,很多輔導員其實都是社工。在社工課程,亦有必修課程要讀輔導。所以,讀完社工課程畢業後,是有基本的輔導知識。我寫的是「基本」的輔導知識。因為社工課程除了讀輔導外,還有其他不同的課程要讀。社工的職能也不止是輔導。社工學生在實習時,一般會做三方面的工作:「個案」、「小組」和「大型活動」。個案差不多就是輔導。
 
讀輔導的,是真的專注讀「輔導」。而社工,就是學基本的,還有其他一大堆的東西要讀,例如法律、管理、社會政策等,當然都是讀基本的知識。輔導這個範疇,又有許多不同的理論,例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個人中心治療(Person-centerd therapy 簡稱PCT)。
 
這個個人中心治療很有意思的,以「嗯嗯」就能達至輔導的效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_yGBnZXFFA
PCT算是入門的。不過呢,PCT也不是那麼容易能做到的。至於怎麼不容易,你們去學學就明了,這裡我就不解釋了,因為我也不懂,哈。
就拿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為例,讀Satir的課程,也要讀上兩年。那就知道,輔導的知識大海有多深多大了。
 
輔導出身的朋友和社工出身的朋友,他們在處理個案時都有些分別的。(這個是我聽說的,不準確的話,請告訴我)輔導出身的朋友,在輔導時,傾向利用案主內在有的資源去幫助他。而社工出身的朋友,傾向使用案主內在和外在的資源去幫助。內在的資源,例如,家庭和自己本身有的資源。而外在則是尋找社區上有的資源,例如聯絡別的中心看看有沒有服務能提供等。(這是我聽說的)
 
在香港稱自己為社工的,都必須要是註冊後,才能稱呼自己是社工。如果沒有在社工註冊局註冊,就自稱社工,那是違法的。然而,輔導員卻不需要有註冊。如果你隨便叫自己做心理輔導師、輔導員,那不是違法的。就好像經常有人稱呼自己為心理師、心理專家等,這些都不需要註冊,也不違法。但不規範這些,其實有潛藏的危險。如果一個人找了個沒學習過輔導的心理輔導師,去幫他輔導,萬一這個人想自殺或透露有自殺念頭,那他有能力處理這件事嗎?
 
另外,社工要嚴格遵守社工守則,有一大堆東西要去遵守,保障大眾之餘,也保障自身。以我所知,大學有聯合弄了個輔導員註冊名單,而且這樣的名單有兩個。一個是樹仁大學的,另一個好像是幾個大學聯合的。
如輔導員是要接觸案主的大量私隱和處理不同的潛在危機,那是不是該有一個政府認可的註冊機制,讓大眾可識別那些輔導員是合乎資歷的。




 
我覺得很多香港人都會混淆輔導員跟社工。很多人都覺得輔導員就是社工,社工就是輔導員。但其實這兩者是分開的。輔導員可以是社工做。但做社工必須要註冊,才能做社工。
 
於是有很多人會問,在香港讀輔導好不好?
好,如果只是學習一下的話,那很好。
但如果要以輔導來找工作,那可就不了。香港的招聘情況,輔導學生是很吃虧的。
 
讀完輔導,能出來找輔導員的工作。
但讀完社工,你能找社工和輔導員的工作。
而且,輔導員的薪金像是海鮮價一樣,沒有劃一的薪資標準。




 
哈,我感覺我在寫這篇文章時,就像班門弄斧一樣。明明沒有相關的經驗和知識,就在這裡瞎說。
 
說起我跟社工接觸的經驗,我記得以前去青少年中心,參加不同的義工活動。那裡的社工姐姐人很好,又經常跟我聊天。嗯,所以我對社工的印象很好。
還有最近去對輔導有些興趣,就走了去學個輔導課程,例如之前學過簡單的輔導技巧啊,自學過CBT等。那個輔導課程教的人也是社工。
 
所以我的故事名就改成社工,哈。
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也很少能看到社工的身影。更難去了解,到底這一群人是在做什麼呢?所以我才開始這個故事。
 
一邊寫的時候,遇到一個問題。我該如何平衡故事情節跟社工。還有,一邊寫,就暴露了我對社工知識層面的缺乏。最大的問題就是,社會工作到底其實是做些什麼?社工存在的意義到底何在?這一群社工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還有一大堆問題,我都還很模糊,得不到答案。
 
我印象中的社工,好像都是舉辦一下活動,輔導一下人。嗯,寫著寫著,我就漸漸避開,不探討「社工」這個職業。因為我不知道從何寫起,也不知道該寫什麼。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我更不知道寫些什麼好了。
 
好吧,今天純粹想探討一下社工和輔導員,寫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就這樣了,晚安~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