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之亂篇 : 第五章 – 董卓廢帝
 
太傅府內,沒有半個人手拿著兵器,氣氛與剛才董卓袁紹對峙時是截然兩樣。
董卓與袁隗安坐在一亭子中,身邊只有服侍的佣人;董卓一面品嘗著南方的茶,一面讚不絕口。
董卓恭敬地道:「我朝經歷過兩次黨錮,忠良慘遭殘害,有心報國的,要不被逼在朝堂低頭截腰,要不避隱山林;董某遠在西北的時候,就為此痛心疾首呀!現在機緣巧合下進了京城,就想為天下仕人盡點微力。」
「前太傅陳蕃與竇武遭宦豎所害,董某不自量力,建議恢復他們的爵位,重用其後人,不知袁太傅意下如何?」
這一番話,不管是內容和語調,都跟董卓平時說話大不相同。
袁隗慢慢地喝了一口茶,面露微笑,緩緩道:「董將軍人雖遠在西北,針對時弊卻是一矢中的;你剛才所言之事,其實一直都悶在袁某心裡呀!」
董卓大喜道:「既然所見略同,那就有勞袁太傅草擬一份名單,但凡是曾被黨錮牽連過的官員,朝廷都可從新起用。」
二人又對飲一杯,董卓準備入正題了,竟然感到心在怦怦跳!他久經沙場,談判時劍拔弩張的情況不知經歷過多少遍,現在手中只不過拿著一隻茶杯,坐在對面的人又是手無寸鐵,但自己的手卻是微微在抖!




董卓暗自深呼吸了一下,然後一字字道:「黨錮之禍,雖是由宦豎引起,但歸根究底,錯在恒靈(漢恒帝和漢靈帝),倘若我們這一回換湯不換藥,恐怕……」
袁隗也是經歷過無數風浪的人,堪稱是當今朝廷的泰山北斗,但此刻驟覺心頭像是被整座大山壓著似的,透不過氣來;他一生中除了那倘在先帝臨終的床前外,恐怕從沒有如此緊張過。
袁隗揮手讓下人都散去,接著袁董二人之間的密話,但凡是跟廢立有關的,從此以後均沒有對任何人提起過……
***
董卓離開了太傅府後,立刻召集百官到宮中,宣佈了廢立之事;殿內絕大部分人除了震驚之餘,沒有人敢出言反對,不知是全都怕了西涼兵,還是別有原因。
最後就只有盧植一人敢挺身而出,董卓對他大發烈怒後,便拂袖離去。
到了晚上,董卓為此事召開最後一次內部會議;房內除了李儒和張濟外,就只有之前沒有為此事開腔的徐榮和牛輔;董卓本想把賈詡也叫來,但賈詡出城到了被襲的軍營善後,至今還未回來。
李儒綜合了他對百官反應的觀察,最重要的是他對盧植的看法,皆因盧植曾有過顯赫的軍功,眾人對他的威名也有三分忌憚,李儒笑道:「盧尚書只是嘴巴硬而已,現在的他在京城根本沒有兵權,有的話也只是袁紹把自己的兵分給他而已。」
「還有,助軍左校尉趙融和右校尉馮芳,他們倆人一直支持陳留王劉協,再加上他倆均沒有直接參與跟吳匡在北宮的大戰,所以保全了部隊的實力;他們已向我表過態,會支持陳留王登基。」
董卓對李儒的情報和分析非常滿意,問徐榮道:「也是時候說說你的看法吧。」




徐榮本是遼東人,加入西涼陣營日子不算太長,其能力雖得到董卓賞識,但也因此招來同僚排擠;在董卓再三追問下,徐榮終於開腔。
「董將軍,所謂棒打出頭鳥,末將擔心我們強行作廢立之事,勢必讓我們成為眾矢之的,給了天下人討伐的借口;希望將軍先三思天下人的反應,再作決定。」
董卓站了起來,雙手負後,昂然道:「瞻前顧後是必須的,但原地踏步,不代表沒有風險;今天殺出個鮑信,讓我徹底看透一件事……」
「我們涼州軍再勇再善戰,打來打去也就是那幾千人,我們要做的,不是要打遍天下,而是要號令天下,但是要號令天下,就絕不能只靠刀劍。」
接著語帶感慨道:「去了袁隗那裡一倘,我又徹底明白了……袁隗對我談起茶道,我一句都沒聽懂,只會一味的讚茶好;若不是進府前李儒給我提點過,那番官話我還說不出來;說實話,我們再讀五十年書,也寫不出他們那些文章,……」
諸將一方面默然無語,心中卻是詫異不已,他們跟著董卓打生打死,見盡他兇悍和霸道的一面,卻從沒有想像過他會有這一番心思,一直以為他的野心只限於憑藉武力獨霸一方……
董卓越說越激昂:「哼,但這又何妨?現在,我們這幾千人正掌控著京城裡的生殺和廢立的大權,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換了,下面的人也會被換掉;記著,號令天下的機會就在眼前,但也會瞬間即逝!」
董卓說完一番豪語後,徐榮馬上站起來:「末將眼光短淺,望將軍莫怪。」徐榮並非真的顧慮盡去,而是董卓平素是絕不會在手下面前表露軟弱的一面;這一次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徐榮再不表態支持,以後在西涼軍營就不好混了!
張濟也附和道:「其實就算我們現在打道回涼州去,也是會遭到天下人討伐。」
房裡又一陣靜默後,董卓道:「就這麼定了。」李儒終於可以鬆一口氣。




牛輔又是從頭到尾都沒有說一句話,這完全在董卓意料之內;他把這個女婿叫來,只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
董卓那邊意見一致,袁紹這邊卻分成了兩派;一方有鮑信和盧植主張跟董卓速戰,另一方袁紹本人想一味拖延,拖到形勢有利才出手;至於曹操則仍未表態。
鮑信正氣凜然道:「我們愈拖下去,董卓就愈站得穩,要戰就現在,我們大夥兒帶頭把旗舉起來,京城近百萬人,總會有人跟隨,我就不相信趕不走涼州來的區區幾千人;就算失敗,我們盡了我們的份,也算對得住天下人了!」
袁紹眉頭大皺,早前鮑信旗開得勝,確曾讓他信心大增;但後來得悉鮑信以眾敵寡,攻其無備,也才得個損兵截將的慘勝,心底裡已不敢再起硬拼的念頭了。
鮑信用腳輕輕踢了曹操一下,曹操頓覺為難,對著袁紹道:「要不要我去探一下公路的口風?」曹操一矢中的,戮中問題關鍵,但卻沒有解決辦法。
袁紹此刻擔心的,已經不是袁術會否盡力幫他,而是會否暗地裡扯他後腿;袁紹深信,如果他自己要帶頭造一些轟天動地的事,袁術只會從中作梗。
但這些『家醜』又怎能拿出來讓眾人高談闊論呢!袁紹嘆一口氣,站了起來,凝望著東北方,心裡想著:「渤海郡……渤海……」
逢紀和許攸見狀,互相交換了眼神,身為袁紹心腹,他倆已敏銳地意識到──袁紹想一走了知!
會議結束,眾人沒有達成任何共識或行動方案;原因之一,就是除了盧植因對董卓有較深認識之外,其他人都不相信,進京才數天的董卓,會真的就這麼把皇帝廢掉!
***
九月甲戊日,董卓進城後第三天,百官聚集在北宮崇德前殿。
「皇帝在喪,無人子之心,威儀不類人君,今廢為弘農王。」
漢帝劉辯被廢為弘農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被立為帝,改元永漢。
太傅袁隗解帝璽绶,只見他淚留滿面,心情無比複雜,慢慢扶著弘農王走下殿,北面稱臣。何太后則被遷到北宮外的永安宮。




 
參考文獻: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 》: 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以從人望。於是悉復蕃等爵位,擢用子孫。
《三國志魏書卷八公孫度傳》: 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 》: 九月甲戌,董卓廢帝為弘農王。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 》: 因集議廢立。百僚大會,卓乃奮首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為政。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陳留王,何如?」公卿以下莫敢對。卓又抗言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案劔。有敢沮大議,皆以軍法從之。」坐者震動。尚書盧植獨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過千餘,故有廢立之事。今上富於春秋,行無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罷坐。明日復集群僚於崇德前殿,遂脅太后,策廢少帝。曰:「皇帝在喪,無人子之心,威儀不類人君,今廢為弘農王。」乃立陳留王,是為獻帝。又議太后,蹙迫永樂太后,至令憂死,逆婦姑之禮,無孝順之節,遷於永安宮,遂以弒崩。
《袁宏後漢紀卷二十五孝靈皇帝紀》: 太傅袁隗解帝璽綬,立陳留王為皇帝,年九歲。
《資治通鉴漢紀券五十一》: 袁隗解帝璽绶,以奉陳留王,扶弘農王下殿,北面稱臣。
《後漢書卷七十四袁紹列傳 》: 懸節於上東門,而奔冀州。
《後漢書卷十靈思何皇后紀 》遂廢少帝為弘農王而立協,是為獻帝。扶弘農王下殿,北面稱臣。太后鯁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董卓又議太后踧迫永樂宮,至令憂死,逆婦姑之禮,乃遷於永安宮,因進酖,弒而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