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與朋友把酒談歡,微醉間討論兒時讀過的書。時間久遠,很多書名是不記得的了,但書中內容,竟可說出大概,可謂對我影響深遠。很多朋友想讀書時會問我有什麼書推薦,我便在此略略憶述我自己讀過的書,讓各位作為參考。

我從小對大自然好奇心重,活潑好動,但卻性情孤僻,而且內向,所以不好社交,閒暇無事,只好寄情閱讀。

但我並不是從小就熱愛閱讀。

在我幼稚園階段時,對閱讀不感興趣。有一次到舅舅家作客,只有我一個小童,只好獨個坐著看親戚朋友交談。舅舅是一個豪爽風趣的人,說話很大聲,笑聲更是爽朗,也不計較親疏輩份,便笑著拿出一本小書與我解悶,我記憶非常清晰地記得,那本小書是一本漫畫書《老夫子》。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本看的書,就是來自一本港產漫畫。四格漫畫,六格漫畫,畫風簡樸,字數很少,多是形體動作表達情感。故事人物不過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死對頭是老趙,老夫子追求對象是陳小姐。人物外貌易認,性格人設簡單,加上舅舅從旁導讀,他扶著書讓我看到,然後指著一格格漫畫,手足並用,五情上面地為我演繹。那時的我是連四格漫畫也看不懂的,但舅舅的有趣解釋,讓我留下深刻印象,與眾人捧腹大笑。

那天開始,母親便買了很多《老夫子》給我,初時也不太會看,所以不感熱衷,但那時與舅舅來往很密,每次一見面,我都帶上一本《老夫子》,讓他為我演繹,如此數年,我便陪養了非常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





如今想來,一切都歸功於我的舅舅。

正如一般家庭,父母都會買童話故事書予小朋友閱讀,我的父母也不例外,於是外國的經典童話故事如醜小鴨、灰姑娘、白雪公主等都一一細閱。此外,那時幼稚園老師愛說故事,便把書上很多經典成語故事如拔苗助長、龜兔賽跑、守株待兔等,還有四大名著中較著名的情節如《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水滸傳》的武松打虎,和《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這些故事我最愛武松打虎,我想身邊的同學們亦然,所以每次老師說到武松醉酒遇虎都會嚇出一身冷汗,揪著老虎打時就拍手叫好。如今想來,那是第一次有粗略的英雄壯士的形象吧?

小學時的閱讀普遍是一個成長期,沒有什麼明顯的增長,只是一個豐富幼稚園所學的過程。例如說中國的寓言故事、更多四字成語故事、一些中國歷史智者名言、還有不少典故。在不斷累積這些故事中,開始得到了零碎的民間習俗,中國歷史人物如姜太公、莊子、孔子、劉邦、諸葛亮等的故事,中國文化的植根,是在這個時期開始。

當我是小學一年級時,初初入讀,學校便要求背誦唐詩,強制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每頁一首詩,每天上課前晨讀,詩句押韻流暢,讀著讀著就會背誦了,《靜夜思》、《春曉》、《遊子吟》、《憫農》等著名詩句,就是那時耳濡目染,直到如今也能背寫。

其中最為氣勢磅礴的是王昌齡的《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這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英雄形象,那時還不知道書中所寫就是李廣,但當中的豪傑魅力,教我著迷。





還記得《唐詩三百首》起首詩是《咏鵝》,相傳是洛賓王7歲時的作品,「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詩中有動有靜,顏色鮮明,很難想像是一個7歲時所作的作品,最諷刺的是,洛賓王7歲寫《咏鵝》,我7歲背《咏鵝》,差一個動詞,天差地遠。

那時小學圖書館有一系列科學叢書很受歡迎,是由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冒險漫畫。一本漫畫都是有數個主人公到世界各地遊覽,意外遇險後想盡辦法求生並回到文明世界的故事,印象中有荒島求生、海上漂流、叢林迷路、沙漠遇險、雪山遇難等,甚至天馬行空,穿越到恐龍時代冒險。不同故事設定在不同地方,撒哈拉沙漠、聖母峰、西伯利亞、亞馬遜森林...... 而且漫畫會在故事情節中透過主人翁介紹當地文化、求生技能、科學知識等,而非教科書中硬性學習,當然始今想來,故事情節有時過於牽強,但對於當時的年紀,相當受同學歡迎。基本上此系列書一直是外借狀態,要借到此書,就要在上一位同學還書時來一場「龍爭虎鬥」,幸好小學6年,我成功看完了這一系列叢書,這可以說是我第一次接觸自然科學。

而正是童年經驗,為我日後所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別人說童年是是很重要的,因為它關乎人的一生,而在我看來,這句話說對了。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