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蘭/《感遇張九齡》
 
張九齡有組詩〈感遇〉一共十二首,從題目可見,乃因人生遭遇有感故發之為詩,抒發懷才不遇、仕途坎坷的唏噓。其中有一首,我很喜歡裡面的結尾兩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驟耳聽來很清高,「哪需要君主或有權位的人賞識呢!」但想深一層,便知道這是晦氣說話,從有選賢任能的制度開始,像漢武帝設制舉、設五經博士辦學,獨尊儒術,中國便以讀書,作一個士人求取功名而不斷努力,不為官就心有不甘。況且,如果真的不想別人賞識,又何須寫成〈感遇〉這一組詩?可見他依然渴慕君主的器重,可惜的是,自忌才嫉賢的李林甫入朝後,張九齡便注定不能再大展拳腳了。
 
歷史上懷才不遇的人有很多,感歎為詩的懷才不遇始祖該算是屈原。與張九齡同時代的懷才不遇者眾多,當中亦包括「詩仙」、「詩聖」,即李白、杜甫。但我想講有趣的人,那是宋代的柳永。
 
「凡有水井處,皆能歌柳詞。」柳永,本名三變,又因家中排第七,故名柳七。他可能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專業填詞謀生的人。他負才學,博覽群書,滿腔熱情理想,要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孰料他首次應考落第,後來寫了首詞叫《鶴沖天》,又不知怎的竟然傳到皇帝耳裡去:「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本來說說晦氣話,沒什麼大不了,但宋仁宗器量小啊!至柳永第二次應考時,本來就中式及第,豈料宋仁宗一看,又是這個柳七?於是就在他的卷上寫了「且填詞去」四個字,取消了柳永的成績,自此以後只能到花街柳巷填詞謀生;到柳永半百,還只得個屯田官做,後來又得罪權貴被貶為民,從此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真的有風骨不欲他人賞識麼?晦氣話而已。
 




可是,是不是每個人都欲求他人賞識呢?李白雖然也希望有所建樹,在他一生游俠生涯,看似清狂輕放,但見他曾應召為官供為翰林,不能說其無所為。然而他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更能顯示他堅執自我、清高的個性,雖然似乎與求不求人賞識無甚關係,但李白顯然比很多懷才不遇的人更加悠然自得,可稱之為天性使然。
 
講李白自然想起遊仙,而遊仙又不能不論道家,於是想起老子於《道德經》講過一句:「寵辱若驚。」裡面提到寵為下,因為無論被侮辱、被寵愛都是損害人格尊嚴的,故拒絕受寵、拒絕受辱,心境才會逍遙泰然,不會因得到寵愛賞識而興奮喜悅,又不會因失去寵愛賞識而失落沮喪,如此平靜不變的「明鑒」,才能讓我們捱過每次的波瀾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