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蘭/《文人有價》

「新」不停衝擊著我的腦海,如像一艘小船被浪沖打,一直撞向岸邊的岩石,又往海裡鑽,然後又隨潮浪沖到岸邊,一直徘徊反覆衝擊。任何東西都要新,歷史遺留下來的東西,我們不能全數遺棄,也不能全盤否認,然而,僵化了、腐壞了的種種跡象,均採用無聲的方法告訴我們:該是時候變革。

近日一直探討「新媒體」的稿費問題,我給予你平台發表已經是「恩賜」,還想跟我要錢?有時候覺得,寫文章是為分享,若索錢取價,像在販賣學識,暫稱之「販文者」;但文字、文章或文人,難道不應該有價嗎?如果是不應的,那麼還開什麼書局,賣什麼書?全部都免費贈閱吧!

香港可供發表文章而又面對大眾的平台寥寥可數,雖說文章並不能與生活割裂,但所主打或熱門討論的文章,多半是政經文章;若非借以大的平台發表文章,僅僅發表於博客一途,實在不足忖;然而「有平台讓你賺名氣已是賺了」,這種思想並不要得,每篇文章皆匠心獨運所出,這樣子營商或營辦平台的人,似乎仍染有一種惡劣習性:「我是恩主,我給你機會面向大眾,還要索價?滾!」這跟平時新聞訪問:「要不是我們乜乜乜」到底有何分別?

中國人討厭商業,不是因為無本生利、不事生產,而是它本質傷人,榨取他人利益而富自身,這種自私自利的精神,與仁天下的思想相違背;現今商業社會,尤其香港,只看數字,數字說了算,一切均與銅臭掛鉤;沒錯,沒有繁榮的經濟,古代難以衍生書院文化;沒有錢賺,說書、戲曲等會流行嗎?文化需要商業來承擔,但這不代表你可以輕視或欺壓文化人,而且一旦失去文化藝術,商業也不見得能長久運作,畢竟,文化藝術除了知識學術的傳承,還供以娛樂作用,沒有編劇、詞家等等的人才,你所謂的商業就缺了一幅可觀的沃土。





香港已經夠單元化了,從公民抗命的內部分化,絲毫容不下別人的意見等等的情況看得出所謂開放,還是專制保守的。我希望香港人可以真正踏向多元化發展,不要扼殺任何曙光、出路,以及機會,畢竟能救、能助自己的,只有自己,我們的根、我們的家,就在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