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頭說說被迫撤退的武裝分子的處境, 不論是主動撤退, 還是被迫撤退, 達不到預期目標那就意味著失敗, 慘胜通常只是自我安慰的技倆. 武裝分子幾乎喪失了絕大部分的重武器裝備, 丟下了數萬條人命, 卻沒有達到任何的預期目的, 這樣的撤退只能算是一場潰敗.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 相比撤退, 進攻時部隊的士氣高昂, 因此指揮官比較容易控制參戰的各支隊伍, 也可以很好地利用氣候, 地形, 時辰, 以求在進軍過程中減少遭受盟軍空中力量打擊的危險性. 但撤退, 特別是如今這類潰敗式的撤退, 指揮官就難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部隊, 讓他們按照某種既定的方法安全緩慢地撤離戰場.

當然對於撤退的一方來說這不是失敗, 而是撤退以求保護實力. 雖然守護城鎮的國防軍並沒有發動任何的追擊, 畢竟戰法有云, 窮寇勿追. 但撤退的路並不是武裝分子想像的那麽容易, 由於是潰敗, 撤退的時候除了安排一支殿後的部隊外, 其餘的武裝分子那就是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也沒有辦法像進攻時那樣, 只在晚上行動. 

白天無組織地撤退, 讓部隊直接暴露在盟軍強大的空中打擊之下, 所餘無幾的重武器當然就不用再要了, 攻城失敗剩餘下來武裝分子也在強勢的空中打擊下喪失了建制, 完全淪為了游兵散勇. 如果說巷戰中晚上的突襲是種屠殺的話, 如今用空中力量去打擊毫無還手之力的逃兵, 那應該算是種族滅絕了.

丟失了幾乎全部的重型武器, 加上喪失了抵抗的動力, 逃跑的武裝分子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對空打擊. 盟軍的對地攻擊機, 轟炸機, 武裝直升飛機, 無人攻擊機, 幾乎都是在低空盤旋, 肆意獵殺在曠野上抱頭鼠竄的逃兵. 看到這個情形, 商善的元神覺得這個場面就像天空中盤旋的老鷹與地面上狂奔逃命的野兔. 





商善的元神估計這三路十多萬大軍, 最終能逃回出發地的恐怕不超過原來的 10%, 重型武器則肯定損失殆盡. 這場打擊從根本上動搖了恐怖分子的根基.

如果要以過往的戰例進行比較, 商善覺得這場攻防戰有點類似與二戰太平洋戰場的中途島戰役, 日本從此由攻變守, 而盟軍從此則由守轉攻. 

就像中途島戰役一樣, 這場戰役影響的不僅僅是交戰雙方的部隊, 而是對整個戰局有了徹底地改觀, 恐怖分子那種戰無不勝的驕縱心態沒有了, 不但丟失了對勝利的自信, 反而再部隊中蔓延開了對失敗與死亡的恐懼. 以前恐怖分子好在媒體裡吹噓他們的強大與兇殘, 但這次對手也用媒體, 但表達出來的是謙卑與憐憫. 國防軍沒有為自己的勝利而耀武揚威, 更加沒有因為自己的強大而去懲罰被俘的武裝分子. 

這場戰役恐怖分子在軍事上輸了, 但在輿論上輸得更慘. 進攻時損兵折將, 後撤時丟盔棄甲. 去時武裝分子是志高氣揚, 雄心勃勃, 退時卻是垂頭喪氣, 在盟軍的空中打擊下, 能逃得性命已經算是萬幸了, 更不要說什麼高昂的鬥志.

撤退難, 撤退完了更難. 連不懂軍事的人都知道, 國防軍下一步的行動必定是進攻, 必定會進行收復失地的戰鬥. 但對於損失逾半兵力及三分之二重裝的恐怖組織, 就算知道對手肯定會進攻, 自己又能做什麼呢? 固守應該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對於這場戰役, 商善對於武裝分子的失敗有三點看法, 其一是在未清楚瞭解對方底細的情況下貿然出兵,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而不殆也, 這是犯了妄動的大忌. 其二是沒有考慮失敗後該如何撤退的問題, 沒有預先的演練, 沒有詳細的部署, 進攻時亂鬨鬨, 撤退時一窩蜂, 簡直就是沒有章法的典型. 最後一點就是沉不住氣, 在受到媒體宣傳攻勢的影響, 錯判了形勢, 放棄了以前小打小鬧的方式, 而是採取大兵團作戰, 最後反而讓對手聚而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