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須知味》
 
  食色,性也。相信沒有人不喜歡食,尤其現在網絡發達,有網站綜合各方資訊,將香港的食肆儼然輯成飲食界版本的四庫全書。然而,盡信書不如無書,尤其現在打手處處,抹黑之事屢見不鮮,食物之味,不是道聽塗說得知的;也不是用眼睛看兩下食評就知道的。
 
  中國人於烹調上智慧甚高,不同地區都有其著名美食;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幾乎什麼地區的菜餚都有,但已經失真。食肆為了營利,不得不遷就食客口味,不少地道美食都須作出味道的調整;要食得原汁原味,就該遊歷一下,到當地品嚐。在清代有位美食家叫袁枚,他四處訪尋美食,並寫下一本食譜紀錄之,其著作《隨園食單》被中國大廚白常繼翻譯成《白話隨園食單》,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一覽。
 
  著名文壇前輩梁實秋先生亦很愛食。他著《雅舍談吃》,後來又有人將他在此書以外談吃的文章收錄成《梁實秋談吃》,單看文字已經垂涎三尺;食,非單單咀嚼、消化、果腹那麼簡單;慢慢品味食物,將之提升至藝術文化層次,乃食的最高境界。周星馳的《食神》雖然是搞笑,或許嘩眾取寵,但亦帶出煮食最重要的是全心傾注,以心去感受食物。
 
  現代人狼吞虎嚥,因為時間都要放在事業上,忙得喘不過氣來,食而不知味,比《世說新語》中顧榮那個「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的受炙人還要可憐。香港人,該是時候歇息一下了。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