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又開始了,我們也不妨在這個時間和大家談談西方哲學在這多年來的變遷。

其實呢,西方哲學的演變和它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從古希臘時代,我們一直談的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就開始了哲學。當時的哲學家大多抱持著一個信念就是,「理性」就是找尋真理的最重要工具。各個哲學流派的「真理」或許不一樣 (這也基本可以肯定是不一樣的,不然那來這麼多不同的哲學思想呢) ,但是理性是同樣被哲學家所強調的。

我們剛所提及的就是西方「古典時代」。也是由這裡開始,確立了西方哲學上兩種總是不斷重現的思想。第一種就是柏拉圖式的哲學,強調理性而貶低經驗。採取這種思維的人會認為,只有理性才是最終的準則,人甚至可以用其純粹理性來把握真理。而真理也不存在於現世事物或人的經驗中。(因為人的經驗是無可避免地來自於現世,既然現世不存在真理,那麼人的經驗作為配世的投影就更不可能了) 這種「理性為主」的思想在柏拉圖的理型論中可見一斑。

但是,有另一批哲學家並不完全認同柏拉圖式的思考。他們認為理性是重要的,但這必須要基於經驗。換言之,這一派哲學家認為,人的經驗才是取得真理的最重要部分,理性只是在人得到經驗後才開始進行反思的。因此,經驗是比理性更真實,更重要的事物。也因此,真理就在我們生活著的世界中,不需要在世界之外再有甚麼不明的真理。亞里士多德就是這個流派的開創者。在他眼中,人類是先把握到各種經驗,然後才以運用其獨有的反思能力去找出每樣事物的真理。這種柏拉圖所想,人是先有理性,然後從不完美的現世中推導出完美的理型世界有很大分別。

但在西方「中古時代」,宗教的影響力巨大,神學也取代了古希臘哲學,成為當時的主要流派。當時,哲學不是用來解釋世界,而是作為神學的輔助,用以證明神學的真實性和上帝存在。世界不再是有各種解釋,而是由惟一的神所創造,當時的西方明顯不再需要哲學那種「每事懷疑」的精神。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宗教對人的控制開始減少,而西方也重新注視古代的哲學人文。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又再次被提出,但這一次,哲學家給了他們新名字:「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