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柏拉圖的理型世界好了。大家可能不太記得他的理論,但簡而言之,就是柏拉圖認為,人類一直生活著的這個俗世其實不是最真實的。在這個世界的背後還有一個包含所有完整的概念,是完美的理型世界。這種思想很明顯一直影響至今,大部分的學科其實都隱含一些柏拉圖思想在內。

問題是,這種完美主義式的思考其實並非全為好的 (正如我們一聽見完美主義就傾向認為有問題一樣)。而第一位批評者就是他我學生,我們之前才剛提到的亞里士多德。大家現在都應該明白,亞里士多德眼中,人類的「幸福」是要在現世展現的,是一種經過活動才能表達出來的事物。因此,他正是從這個角度挑戰其老師。

柏拉圖在其《洞穴比喻》中就以太陽比喻為「真理」,人就應該努力不斷地思辨,最後就能認識到真理。但康德卻說:「沒有人能夠直視太陽而不盲。」意思就是太陽根本不是人類能夠直視的物體,人注定就是沒有可能直接用自己雙眼看到真正的太陽的。同樣地,柏拉圖所說的真理既然是如此地超脫,那麼人又如何能得到它呢?這也是暗指柏拉圖的理型也可能只是一些想像的產物,不一定存在。

另一方面,亞里士多德再指出,柏拉圖的理型「太離開人類生活的大地」了,就算認識到那些完美的概念,對人的生活又能有甚麼影響呢?正如一位醫生,就算他知道世界上所有病例,記住了所有治療方法,是一位好醫生的「榜樣」。但原來他是不憧得看病,不懂拿手術刀的醫生,那麼他充其量就只是一個「榜樣」,而不是一位「好醫生」。這也再次證明了亞里士多德所言,「好」不是一個供人認識的東西,而是存在於人的活動之中,正正與柏拉圖的想法對反。

慢著!這樣說難道是要人不再追求真理了嗎?難道我們的物理、化學、生物就不應該再研究了嗎?那些理論難道不是對人類的生活作出了重大貢獻?學者們正是發現了世界背後的運作方式,才能版人應用成為人類的力量啊。





嗯...確實是這樣沒錯。可是啊,人類如果就是像柏拉圖所說,不惜一切地向上追求真理,要想「不枉此生」,得到「完美」的話,這就是一種過份的欲望了。要知道,人類這種「完美主義」很容易變成「不顧一切」。當物理學如此成熟,人們卻是製造出了核武;當化學如此成熟,人們卻是製造出了毒氣;當生物學如此成熟,人們卻是製造出了基因改造嬰兒。這些固然不代表人類要放棄現今的成果,但不禁是要提醒人「適可而止」的重要。正如儒家所云「過猶不及」,對世界過度的思辨、分析、欲求,是會令人類自身走上不能回頭的道路。

柏拉圖很好的揭示了'人類的內心:人總是在其生命之中不斷思考如何「不枉此生」,得到完滿。不過,正值一年的結束,我希望帶出的是,人類這種無止盡的精神並非永遠美好。人們總是說:「新一年又要有甚麼甚麼計劃...」但我們應當思考,這種話是不是必要呢?這種硬要計劃向上的精神難道不是同時令人變得離開大地,不管眼前嗎?新一年要來到了,或許人們可以試著學一下亞里士多德,腳踏實地的活著,少一些「不枉此生」的想像和目標,而是好好的生存著,生存在這一刻。這,大概就是真正的「不枉此生」吧...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