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是一種基本的情緒,所有人正常來說都應該感受過悲傷才對。「難受想哭」是近年興起的一組網絡用語。當中代表的可能不是真的說有人「很悲傷」,但一個人悲傷的時候又確實會「難受想哭」。說到底,悲傷是甚麼呢?
 
悲傷背後代表著人失去了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對那個正在悲傷的「他」來說一定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失去了自己的智能手機固然會感到悲傷,好像有甚麼「本應該在」的卻突然不在了。這是人之常情(除非你是修行達到了一定境界吧)。可是,我們看到別人失去了,不要說是一台手機,就算是失去了男/女朋友,我們其實也沒有真的悲傷。那種安慰和理解是同理心的呈現,而不是真的連自己都感到悲傷。背後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習慣地把自己的東西很得重要,而別人的東西其實不是真的對人有影響,也就自然不會悲傷。因此,你的好朋友失去了男/女朋友,你是不會悲傷的。可如果是你失去這位對你而言很重要的朋友,那就是「你的失去」,也就會悲傷了。
 
悲傷和恐懼也有不同。恐懼往往是對未知、對將來的感覺。人們不會因為失去了珍而重之的事物而感到恐懼,而是在未失去之前才會恐懼。在未失去之前,人們會設想自己失去了的情境,而且人們永遠不知道將來會否失去,或是甚麼時候失去,因而感到患得患失,這就是恐懼的來源。
 
而悲傷則是相反,是對已知、對過去的感覺。人們只會在真正失去事物的時候方會感到悲傷。例如一個人不會在朋友身邊為「失去朋友」而悲傷,因為他實際上沒有失去朋友。但是,他會恐懼「失去朋友」這件事,因為這是一種未知。而當人失去了朋友後也不會恐懼,因為這已經是一件事實,是完全的「已知」,完全的「過去」。人對於可以充分理解分析的事情是不會恐懼的,但是人會對這事實感到不能接受,感到悲傷。
 
在思考了「悲傷是甚麼?」之後,我們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悲傷是如何發展?」或是說,人是如何走出悲傷,甚至抑鬱呢?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