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畢竟和心理治療師有所分別,大多只能分析、說明一些情緒的由來和發展,確實沒有大太的治療內心的效果。正如一個人失去了男友,身旁的哲學系朋友可能真的想不出甚麼好方法來安撫,畢竟悲傷之類的情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是私人的。不過,對情緒的分析其實也是必要的,因為這些理論正是心理治療師的技巧的基礎。或是,一個懂得安慰人的朋友很可能在不自覺之中運用了這些理論呢!這次,我們來看一個著名的「悲傷五階段」理論,稱為
“Kübler-Ross Model”。
 
在“Kübler-Ross Model”中,當人遭遇到一些重大的打擊或失敗時,他的悲傷其實可以細分為「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一般人所言之「悲傷」其實更接近這個理論中的「抑鬱」階段,而最後的「接受」則是人成功從失敗的悲傷或打擊中「走出來」的證明。
 
以一個剛和男/女朋友分手的人為例,一些可能的話會是:
 
「否認」:「分手?你別說笑了好不。」、「好了,這次又想買甚麼呀?」、「他/她沒有理由和我分手的吧…」、「他/她不過是有些脾氣罷了,過幾天就會回來了。」
 
「憤怒」:「他/她竟然真的狠心地分手!」、「我這麼愛他/她,結果呢?」、「我有甚麼比不上那個人!」、「我要他/她知道分手的代價!」(這是危險的階段)




 
「討價還價」:「不如你告訴我有甚麼做得不好的,我會改。」、「如果他/她可以回來,我一定會做得更好,更遷就他/她的。」、「只要你回來,我做甚麼都行。」
 
「抑鬱」:「沒有他/她,我甚麼也不是…」、「世界已經沒有可留戀的了…」、「人人都是一樣會背叛的。」、「我不要出外!就讓我自己躲在家好不!」
 
「接受」:「事情已經發生了這麼久,也只好接受吧。」、「人總需要勇敢地繼續生活下去吧!」、「有遺憾才算真正的生存著,難道就不能帶著這種懷念走下去嗎?」
 
以上的五個階段,大概描述了一般人會有的悲傷的各種反應。但是,這不代表人就應該有這五個階段。一些人可能沒有「否認」而直接「憤怒」,亦可能一直「抑鬱」下去,無能「接受」。而且,每個人的悲傷階段都不一定按上述順序,可能有人先「討價還價」後不成功而「憤怒」;亦可以是人本來已經「接受」了,但因為之後的經歷使其再次回憶起來時感到「憤怒」。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