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
我在診所中幫忙抓藥
工作閒裏間
總會留意到一旁候診病人的狀況

有位女病人帶同她的兒子一同看診
這位小男孩看上去帶點意氣
言行舉止亦甚少拘謹
基本上是心有所想而為之
也有着普遍小孩子應有的樣子




天真 無知 稚氣 甚少顧慮

在手法治療間
他會毫不掩飾地大喊大叫
治療後招呼他喝湯
他會不屑一顧地說不要
他能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所喜所惡
比起他人的想法
他能更優先自己的感受
從所有角度表現出對診療的抗拒




治療完結後立刻嚷着媽媽要走
而且拒絕預約下一次的到診時間
直至他的媽媽為他安排了所有
他才勉強接受

而他的媽媽
對於他的任性
甚少說話
整個小時下來
她是甚少對他加以指責 或是控制




我媽卻很是不屑

“我不想要和你交叉感染!”
在他拒絕與媽媽飲同一碗湯時
他是這樣向媽媽嚷的
我媽不禁教訓了他一句
“你也是由你媽生出來的!”

待他們走了之後
我媽便開始跟她的一位熟客 阿芳
開始碎唸了起來
“幫你教子 是你賺了!”
“現在的孩子真是缺乏管教!”
“我們以前多乖阿?都是乖乖地任由媽媽罵的!”
“然後還是乖乖地工作 繼續養家”




“現在的人阿 罵幾句就不高興了 還以為自己很聰明”

以上都是我媽說的話
我聽到了之後 很是納悶
反復量度着這些說話

我媽的邏輯是
“母親生你養你 你一定要聽從母親的” 
我一直很不認同
我們雖是都由母親給予生命的
但那代表母親就必定是對的嗎?
非也。
這一種思維 是對子女作為人的價值的一個否定
強加“我對你有恩 你有負於我”這種觀念於人身上
這是從道德上騎劫了我們的選擇




逼使我們無條件的服從
而達至父母想要達成的目的
在東方社會對“孝”一詞盲目推崇下
這些說話變得理所當然
大家總無法抽離其中
反抗這種實質荒謬無道的“道德綁架”

心理學有個理論 名為“天真實在論”
意指人自認客觀而非主觀的強烈傾向
簡單點來說
比方說
一個人獨愛古典音樂
就會批評流行音樂
自認為客觀地推論出“古典音樂比流行音樂好”這一事實





這次我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以自己的主觀感受與經歷對事情作出了評價
殊不知
她不僅是多管閒事
更是強加了一套錯誤的價值觀於人身上
實是誤人子弟
事後她還覺得她這是做了好事
別人則是白白得益
更顯得諷刺

那是舊時代的教育
而被眾多上一輩沿用至今
多少家庭就因這種過分管束
導致過了多少次血親的針鋒相對?
這種不與時並進造成的鴻溝




又令過多少人流淚受傷?
如果讓這種觀念無了斷地薪火相傳
那還會有多少人要經歷這些不必要的痛苦?

回到那位小男孩身上
他的媽媽的教育方式正確嗎?
也不全然。
對於兒子的任意胡鬧
她始終是缺少對孩子的管教
這一點是肯定的
孩子討厭診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他們對痛楚難以忍受 對苦澀的藥抗拒害怕
就像是寵物討厭看獸醫 無可厚非
但如何安撫 甚或是引導孩子改變 接受
同時又不引致孩子的反感
這應該是父母在育兒中要學習的
而這位母親採取的是觀望以至縱容的態度
雖然這種懷柔手段不致感情的損傷
但對孩子的成長毫無幫助
甚至容易使孩子變得自我中心 任意妄為

但在這裏也不能全盤否定那位母親的做法
或者她每次回到家才會對孩子作出勸訓
不在眾人面前責難孩子
確保孩子的自尊得以被保護
事實如何
這一刻我難以稽考

在生活中
我們很難看到事實的全部
即使目睹了事實的全盤經過
但亦有可能因為各人角度的不同
令我們只能看到事實的其中一面
繼而斷章取義 產生誤會

在為每一件事下定論之前
不妨從自己的看法中抽離
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或許結論就會變得有所不同
只要能一點一點的擺脫“天真實在論”
我們就可以變得更好
為自己的生活 為這個社會
減少一些衝突 減少一些不快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