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羅號是一艘小商船。而『亞羅』這個名字,其實是英語裡面『箭』:『The Arrow』的廣東譯音。

「傳聞在這艘船上面,曾經有一面和錢上將身上一樣、被撕毀成兩半的英國國旗。」列飛回應眾人。

他細細說起:「亞羅號是一種中西混合式的快速小帆船:擁有西洋式船身但配上中式帆纜。在十九世紀初以這類小帆船來作短途運貨,十分普遍。

「1857年,這艘在香港殖民地註冊、但早已過期的小船在駛進廣州珠江時,遭到清廷水師截查;並懷疑它進行走私交易,要將船和船員們扣留。

「事件驚動了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Sir Harry Smith Parkes),領事認為:亞羅號乃英國商船,英國對此船有最終審理權。以保障英國臣民在華的權益,清廷應該道歉並釋放船上所有人,交由英國政府來審理。」







陳牧師:「在中國地方,中國人執法審判合情合理啊。英國人哪裡來的管治權和審判權呢?」

列飛同意陳牧師的話:「中國在自己境內執法,照情理上是絕無問題的。而且,這只是一宗極輕微的商業糾紛,怎麽可能引發戰爭呢?

「真正引發戰爭的關鍵,還是那面被撕成兩半的英國旗。

「據英國傳媒報導:當清朝水師在亞羅號上爭持的期間,有清朝水兵將英國國旗從船桅上扯下,並將之撕成兩半、踐踏在地上。





「那時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的的大英帝國,國力如日中天。國民自尊心極高,豈能容忍任何人對大國國旗有半點褻瀆?」



耿志剛狐疑地問列飛:「國際之間尊重國旗是常識,哪裡會有人這麼愚蠢,讓對方抓住這些小辮子,導致戰事發生?」

列飛:「正是。但是,究竟在亞羅號上面,有沒有這面撕開兩半的旗幟呢?我也不知道。上面的全是來自英國的傳媒。

「亞羅號跟正規英國軍艦,又或者東印度公司的大商船是有極大分別的。它只是穿梭於香港和廣州的小帆船,那時這些小船真的有掛着英國國旗嗎?在近人的許多考證之下,幾乎都不能夠肯定,在這艘船上掛有所謂的國旗。





「然而,英國就是藉着對手做出褻瀆國家的事,引發起自己國民的憤恨,英國政府對中國便出師有名,掀起了翌年(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亦即英法聯軍之役的序幕。」

宗主任總覺得這些藉口都是人為的:「哼,這些陰謀我們見怪不怪!當年美國獨立之前(1773年),英國讓東印度公司壟斷北美茶葉貿易。美國那些自由革命黨人(Boston Tea Party)便偽裝成印第安人,將一整批英國人的茶葉扔進海裡,從而挑釁英國,引發起美國獨立戰爭。



「說近一點,美國派兵攻打伊拉克,是因為她擁有大殺傷力武器,一個到如今也不能證實的藉口。



「這類型的插贜嫁禍、輿論宣傳技倆,我們也會用,沒什麼特別的。」

列飛聽到宗主任所說,也不完全駁斥:「如果說英國是處心積慮安排這一次衝突,也無可厚非。那背後其實是有點背景的。

「自從1842年簽訂了《南京條約》,滿清承諾對英國開放五口通商。英國一直希透過這幾個商埠,擴大自己在中國的貿易量。但現實是:除了廣州以外,其他的港口都並沒有認真開放。





「廣州十三行處理通商事務多年,英國的貿易發展基本上跟簽約之前沒有分別。他們不能從條約中獲取利益,也就暗裡責怪中國沒有認真履行《南京條約》。

「碰巧,當時的兩廣總督葉名琛為人最排外,但又礙於外國的強勢之下不能對外國做什麼,於是他採取了一種非常消極的態度:一概跟外國商務有關的,他都置之不理。

「外交管道被阻塞,英方更巴不得挑出一些事端,以之誘發軍事行動,擴大在華的利益和影響力。英國人努力尋求挑釁性行為,就好像亞羅號的名字一樣,是如『箭』在弦,不得不發。」

孔武到此刻才明白錢上將屍體上的裝扮:「所以錢上將的屍體被打扮成為海軍,是喻意清廷的水師。而那面撕破的英國國旗,就是要提起亞羅號。」

侯先生聽着列飛解說,自己又想了一想:「難怪列教授你說,這件歷史事件又和香港有關!」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