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夢琪最後記得的一件事是,他欣賞並喜歡一位幼稚園教師,從她身上看到真善美的光,有點敬崇有點想純淨的親近,有點犯傻對家人說出一句平常讚美的說話,已經換來惡狠、輕蔑和竊笑。

  當時夢琪只知道,他們並不明白師生間的欣賞,夢琪有想試著說明,但想到這種勸人導善或說明情理的作風…在幼稚園同學間也已經有人不滿時,夢琪何必敞開心靈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情感或看法呢?尤其他們粗魯又欺詐,欺善怕惡。


  夢琪笨笨的,反應緩慢學習不積極,少說話也不機靈,但至少他在害怕家暴的同時,他夠清楚知道……幼稚園跟家庭之間的關係,是基於「兒童著想」或是園所的利益,情況消息等是會互相告知的,一句小朋友不懂世事,便可以將他們的信任出賣,甚至還以對方不記得、不知道、不明白,「不要緊」為考慮點,以及……

  「為你好」。






  幼稚園的時候,夢琪已經害怕家人,在想著離去。

  只是,內向的他,沒有遇到適合援助的人,願意面對必要的衝突——家人不會放過的事實,夢琪再天真,也從來沒有輕視過。

  而事實呢?

  一個五歲的小朋友,跟別人認真地說想有另一個家庭時,又有誰會認真看待?

  當家人一句:「小朋友胡鬧說」,回家後好好教訓,或是暴打或是懲罰的時候,小朋友就算頭腦清晰…又可以說甚麼呢?





  事情不嚴重,小朋友可以用甚麼方法換取另一個生長環境?有孤兒院會收嗎?

  不會的,大家寧願息事寧人,也不願意接受……幾歲便清楚自己需要,清楚人心等等,知道去留的多種可能性,知道自己表達或表現能力不及內省能力,無法好好說清,也無法確保後續如記錄等的影響,日後的鬧笑話等等,交朋友時被泄露事情當成醜聞,家人用以要脅及防備的要點等等。

  還有,有些壞人會確保不公、不理想的家庭關係而協助同類,把將子女當未來錢箱保障或是其他種種而以恐嚇、懲罰、暴力對待或虛假言詞矇騙孩子純真心靈的……很多、太多。

  一個不夠清楚的人,好與壞,不慎地將孩童的心願泄漏開去,那他的前途,他的生命未來就蒙上污點。

  「誰重視一個…年紀很小便對平常家庭聲言要脫離的人呢?」





  「幼稚」、「任性」、「不知滿足不感恩」等的惡名,亦會隨之烙印在孩童身上,除了裝傻,除了遺忘,別無他法。

  這也是,獨自來到這個世上的缺憾,也是社會持續忽視的問題,頂其量只能以血源「血緣」來安撫人心,接受心靈的不幸不合。


  那時候,夢琪仍對家人有愛,一種自然的愛,就像血緣。

  所以,他日後受到更多可惡的對待。

  這一點…就算是社會賢能也有面對的問題,好像善良需要受到懲罰,為樂而作惡的卻可以被縱容等等,好人壞人的界線往往由「聲望」及「法律」而管制,大概也頂其如此。

  那時候夢琪沒有想那麼多,只是感受到足夠的世界概念,也就是說…他逃離無望。


  至少,他不是受到性侵等那些相較下極為不幸的幼童,情況不過是沒那麼好。






  那麼,就繼續作睡吧。反正清醒也不會好受,改變自己心情卻改變不了現實,家人就是會吵鬧損害,會玩騙弄,會毀壞多於美好建設,會爭奪利益樂趣多於無私分享,會有種種醜惡與醜陋暴露,可以做的只有平常化、無視化和美好化。

  問題是那些惡,大多是選擇性的,並非無望、無助,而是……

  縱惡。


  傻孩子又可以做甚麼呢?單是看到好人努力著,已經足矣。

  始終相信著好人。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