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龍與英雄(1) 

甚麼是惡龍?惡龍是所有作為主體的你所不願面對的事物具象化的相貌,它只相對主體而存在亦只為其而存在。那問甚麼是能指?在所引用的層面之上能指便是惡龍這一受賦予的名字。我此前有提起過尼采的精神三變,但只引述了成為駱駝的第一變;既要引用觀念的話便不應忌諱,有如褔音派的教條所倡導的一般,因此我會先以精神三變這一套理論闡釋惡龍這一概念。問,甚麼是駱駝?它便是人為了適應作選擇時應要負在肩上的重擔所調節的模樣,這是人生旅途的起始。問,人要是成不了駱駝應怎辦?那麼人將會被自身存在的重擔所壓垮,在我的另外兩篇文章《寂寞人的手記》(2)以及《老鼠》之中所描繪的正是這樣的一類人。這一類人要是能夠自殺的話興許對他們自身來說會來得更有意義及價值,至少他們一生之中能夠下定決心作出訣擇並隨他們所緊緊擁著的選擇一起浮沉;否則的話,人就只能等候著,看著自己被壓垮的日子到來,應要弄清楚的是,精神的世界可沒有甚麼史瓦西半徑,要是成了群體槍擊案的作案者亦然,畢竟這些作案者最喜愛的莫過於他人的關注。問,人類最厲害的一項能力是甚麼?那便是他們適應的能力,要是受壓倒的話,人們為了求存很快便會拾起另一套身份,拾起另一套價值觀;這標籤理論構成了現實世界的一種自證預言,正因如此才會有此般的人們一直苟活著。人們總不清楚他們所具有的潛力,他們之間的所有人皆是能夠成就更多;他們或是為了自己,或是為了身邊的人,都應要肩負起他們自身存在的重量;換而言之,他們要是冀望他朝能夠有望觸摸到人生意義的所在的話就只能肩負起他所能承擔最重的責任;或是作為家長的責任,或是照顧雙親的責任,這點亦與犯罪以及社會學之中成熟改革這一理論(3)所重合。引用《寂寞人的手記》的措辭便是:「我就有如遇到了搶劫犯一般,他勒令我從兩者之中選一個,不然作為這形式之上隱晦的規條所指出的我兩者皆要失去」,在此階段面前無人能逃,因為無人能躲開自己的選擇;人不然就成駱駝,不然人就比蠅蛆更為低劣。當駱駝走進精神的沙漠以後是誰能夠傳承牠的使命呢? 是獅子,一頭威武的獅子;早前提到英雄以及惡龍的對抗便在此階段體現出來,因為惡龍是駱駝所無法擊敗的。此前精神的駱駝以及惡龍已有過一次的交集,正因如此駱駝無法擊倒惡龍,因為惡龍已經換了一副面孔;惡龍從對肩負責任的恐懼這一相貌化為了對脫離有害的身份,從而捨棄所有意識形態(4)以及有害的價值觀這一過程定將引致的徬徨的恐懼。要是引用浮士德裏的話(5)便是:「你將為一切虛驚發抖,還要為不會遇到的損失經常悲歎」。人們的身份隨著他們的選擇而浮動,由此可推「自我」這一概念有如企業一般是應要耗費心力去經營的,它是可塑的一項事物。證明此項的一個例子便是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何以見得呢?人們都能在進入大學的短暫時段中建構一個新的身份出來,因此你周遭大約不乏「他中學的時候不怎跟別人說話,我那時也不太清楚有這樣一號人物存在,結果今日一看他竟成大學裏頭的學生會會長了,這世界是怎樣了?」的例子(6);當然,人於任何時候都能建構一個新的身份,可要是環境內的人對你抱有一套特別的見解的話那要作出改變那是極難的。所以當人以意識形態替他們作選擇時便構成了有害的身份,因為「自我」不再容許雕琢以及繼續的塑造。同理,要是誰的「自我」是停滯的話,那他定沒法子應對這世間的諸種災厄以及它們百變的展現方式;人總要能夠變通,要是誰都總執拗並念想著要他想要的,那就無人再低頭了;眼高於頂這說法從未嘗具褒義。意識形態就如同取締了他身體內的血液一般成了他賴以運作的事物,要是有人跟他說話就與跟意識形態本身對話般無異,要是容他再這樣減少下去他只會回到精神變為駱駝前的樣子;正因人們普遍皆未能意識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力,我才會於前篇中極膚淺的指出對自由這一概念置疑,與許未來我會於此概念之上再加以著墨(7)。駱駝沒能完成的任務只好外判給獅子做,惡龍尚未看過獅子,亦正因如此獅子才被予以擊敗惡龍的可能。這裏可能會出現一個疑惑,為何英雄要擊敗惡龍,畢竟是命中注定這一種偏神話故事式的解釋無人能接受。為何惡龍是應要被擊倒的?因為惡龍把黃金都藏於身邊了,我就這一點能給出一個頗不錯的實例來作說明;我從前認識一女的,她極為懼怕演講(8)這一事,甚至會不辭勞苦的想方設法去避免自己演講。她現今在這世上的某些群體之中也算是有一定的名聲,一名公眾人物以及當年要瑟縮地逃避他人目光的她相差甚遠;這是為何呢?因為她知悉了她自身為何而心懷恐懼。她是如何做到的?她直面了她最為懼怕的事情(9)。她在直面她的宿敵-惡龍之時,瞧見了惡龍的輪廓;古希臘人有一句箴言「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10) ,古人確是誠不欺我耳。那麼黃金是甚麼?黃金便是你之於自身應要知道的事。我朋友的例子自是例外,但人要是能夠知悉自己為何會對某事心生恐懼的話,他便能少走無數的歪路,因為這個被你查找出來的才是人們應要感到滿意的「自我」啊!到這裏可能人們心中會泛起疑惑,那麼這頭惡龍到底是死了沒?我會以另一個問題作解答,甚麼是死亡?要是你們定義中的死亡是不復存在的話,那絕不是惡龍被擊倒後的狀態。有如文章的起始所提出的一般,惡龍只相對主體而存在亦只為其而存在,不復存在的那種死亡是惡龍權力的唯一限制;你要是死了,惡龍也就不在了,只要你依然活著,惡龍就斷然會存在。況且精神世界中並沒有這類型的死亡,要是那世界裏的甚麼確實死亡的話,它的驅體會滲進其他官能(11)之中;由此可推論,惡龍此等的龐然巨物要是死亡的話定會使人其他受這一死亡所滲透的官能超負荷,人不能孑然一身的過活,沒人能於缺失與他對等的陰影作前題下正常過活。陰影確是依賴人而存在不錯,可人總是跟他的陰影為一體,要想捨棄陰影便只能捨棄存在。那麼到底惡龍被擊倒後怎麼了?它被馴化了,要注意馴化並不代表不再具侵略性。人到了這一階段便能意識到人與他的陰影為一體這一事實,馴化的意思便是人把惡龍給同化了,至此再不復獨立的英雄或是獨立的惡龍;同化這一過程便是迷惘的起源,而迷惘是一切偉大事物的起始,要不相信的話就去瞧瞧看但丁的《神曲》。


1  這篇主要是用作解釋前章寫下的「因為惡龍把黃金都藏於身邊了」這一句說法,畢竟有人跟我抱怨說無法理解。文章名字取得不太好也罷了,足矣:)

2  我本不想引用這一篇文章,畢竟那不是我所認同的想法,可我不喜歡冗餘的行為,我也沒法比我此前對這一類人的描寫來得更為清晰了。可惜遭誤解了,所以看著未來還有沒有必要寫下去吧。

3  我實在找不到相對應的譯名 (maturation reform),因此先以這個自己取的拙劣名字暫代正名之位,日後要是找查到了譯名的話定作更改





4  這裏主要意指政治意識形態 (ideology);「所有政治運動、利益集團、黨派乃至計畫草案各自固有的願景的總和」這是中文維基百科之上對政治意識形態的定義

5  浮士德第一場:夜

6  這裏我應要額外補充一下,人生之中為數不多容人琢磨出一副新面孔的機會便是這升學至大學的過渡期;要是誰剛好現正身處這一時刻的話請好好把握,畢竟人生中剩下還能允許你這樣做的機會不多了。

7  要是寫了也定如叔本華的《論意志自由》一般,畢竟我無論走至何處都發現早有思想家或是詩人已曾到達過並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了

8  這裏泛指對公眾的演講





9  不要犯蠢並說甚麼我在鼓吹人不審時度勢還要不自量力,這些皆不是人們該要培養的能力

10  認識你自己 (know thyself)

11  Mental facu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