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戲院的播映場數時間是有規律的.分別是早上十點半﹑中午十二點半﹑下午兩點半﹑五點半、晚上七點半和九點半.到後來香港發展越來越好,人變得越來不想回家看電視和生活時間推遲.於是加開十一點半和淩晨點半的「午夜場」和「子夜場」.小時候的我很窮,雖然現在也是啦.於是會選擇當時的「廉價早場」和「公餘場」.「廉價早場」是指早上十點半的場,而「公餘場」則是指下午五點的場.這兩場的播放的戲多數是二輪電影,二輪電影指的是較舊的戲,所以這兩場戲的價錢多數都很便宜.價錢為前座三角,後座五角,樓上七角.當時的座位分為前、中、後座、超等、特等.前中後指的是和螢幕的距離,超等、特等就是指在二樓的座位.還有一些戲院會有「孖座」.孖座是兩個的座位,兩旁不會有人.座位是一個大沙發,很多情侶拍拖看電影時都會坐孖座.但價錢也較其他座位貴.當時的戲院會和電影公司簽約,當時只有邵氏電影﹑嘉禾電影和環球電影.戲院和哪一間戲院簽約,便只能播放那一間公司的電影,不能播映其他公司的電影.還記得當時的電影是用菲林拍攝的,用人手剪剪貼貼,是指真的剪貼.後期再加上配音,才能完成一部電影.但是一套電影很長,不能把全部畫面集合在一卷菲林上,要一套電影分拆幾卷菲林.所以在看電影時,不能一氣呵成看完一套電影,看著看著就要停頓等待人員換下一卷菲林.那時的電影大多數都是普通話和外語,直至許冠傑兩兄弟在螢幕上出現,粵語電影才開始普遍.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