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書中自有黃金屋
我在房中漫步,欣賞牆上一件件藝術品。
「這些字畫有沒有不尋常的地方?」我又問道。
「字畫就是字畫,字都沒有錯亂,畫中沒有古怪。」吳太元看來每幅也讀過一遍。
我再問:「字畫的次序沒有調亂?」
「沒有,」他揮了揮手,「原本就是這個樣子。」
這些字畫越看越有味道,我決定多留幾天,就當是研究書畫也好。

我先將收藏起來的書畫分批拿出來看,真是不得了,一整天也看不完。結果看了兩天,所以收藏起來的字畫,都似沒有問題。
似沒有問題,不代表真的沒有問題,只是我後來看得有點悶,略略一讀就算,所以如果細節有問題也未必發現。




倒是吳太元兩母子,在每一批書畫之旁,另用一張紙註明他們發現的東西,但似乎跟寶物無關。
第三天,我決定放棄了。吳太元早上還是照常在書房讀書,我在花園轉了一圈之後,才到書房中去。
這幾天我一直搬東西來看,難得他集中精神讀書,事後我發現他已十分熟悉道教經典。

也不記得第幾天了,一早沒甚麼心情,坐在書房一角,一會兒閉上眼,一會兒四處看。
不久我站起來閒逛,在一幅畫前停留。
這是一幅山居圖,中央有一間茅舍,中年人在屋前喝茶,左邊是松樹和石頭,右上是幾個小孩玩耍。
吸引我的並不是這個與世無爭的生活情景,而是右上角幾個小孩之中,右上角有一個笑得很燦爛的,正指着右手邊,而小孩的右手邊已是畫面之外。
是甚麼東西吸引這孩子?
「沒有甚麼,」吳太元突然說,「如果這是指示的話,旁邊那幅字是篆書《長恨歌》,字的次序正確。」




的確,山居圖的右邊是很巨型的《長恨歌》篆書書法。
我對篆書有點研究,這是因為道教的說法是,道家經典原本由篆書寫成,後來有人轉為隸書,才得以廣泛流傳。要閱讀最古老的道教書籍,少不免要學點篆書。
然而吳太元的書,絕大部份都是名人校注版,都是隸書。

對篆書有研究、沒研究,原本在學術上並無分別,但在這裡竟然是問題關鍵。
我一個個字的讀起《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
讀着讀着,有些字要想一想才看得明白,所以讀得並不流暢。
要用文字表達的話,大約是這樣讀:「天......旋地轉......迴......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真是一字一頓。
本來這是中學課程要讀的詩,但這時卻變成陌生人一樣,要花很多時間來重新認識。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精誠致魂魄?」




吳太元即時開口糾正:「為感君王輾轉思,你讀錯了。」
我望定了書法帖,又搖了搖頭,再望一望。
「不對!」突然大叫一聲,嚇得吳太元抬起頭望定了我。
「你才不對,是『為感君王輾轉思』。」他堅持道。
我揮一揮手,以示不要爭辯:「不是這個不對,你看,『精誠致魂魄』這五個字,不是篆書!」
吳太元眼定定的望着,近半分鐘後才說話:「怎麼不是,都是一樣的彎彎曲曲,很難認的文字,和前後的沒甚麼差別。」
「不對不對不對!」我又再揮手,「這些字很像篆書,但不是篆書。不是大篆,不是小篆,更不是後來的隸書、楷書。」
吳太元接着的一句話,簡直是神來之筆,後來我再問他,他說只是循很簡單的邏輯說出來。他說了一句:「不是後來的,那就是篆書之前的!」
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