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邊後退一邊放出「龍車」,只見整層的空間已經給清空的七七八八,傷患和死者都不見了;甚至連一些牆壁都消失無蹤,神奇的是地上卻沒有多少殘骸。 「龍車」張牙舞爪地撲向蓋恩,在快要擊中他時,蓋恩身體周圍升起了一團黑色的煙霧。黑氣一絲絲地纏上火龍,然後在火龍身上燃點起黑色的火焰,轉眼間便把「龍車」點燃絞殺。 我輕啐一聲,然後在蓋恩看向我的同時立即離開原地。我前腳剛離開,地上便出現了一個黑色的法陣,然後燃起了一條漆黑的衝天火柱,把法陣內的所有東西抹去,不留一絲痕跡。 為了避免被法陣覆蓋,我不斷在四處游移。同時亦回想著來時與伊蘭分享的,我所知道關於蓋恩老師的情報。 Murgleis,歐洲傳說中的命運之聖劍,也是蓋恩老師所掌握魔法的名字。Murgleis 在老師手中有兩種主要使用方法:第一種是防禦,能被動地燒毀和抵禦所有的攻擊和極端高低温對他造成的影響對他造成的影響;第二種是攻擊,在其目視之處憑空畫出一個抹去一切的法陣。 所有的東西在面對Murgleis 時都逃不過被焚燒殆盡的命運。 用一個方便理解的說法,Murgleis就像傑克在看的漫畫「火影忍者」中須助之男和天照的混合體。是一個攻守兼備,堪稱沒有破綻的能力。老師亦是憑籍這個魔法站立於「=13.3333px聖殿」頂峯,與其他十一名強者並稱“Twelve Peers”(十二近侍)。不過,一切都是他叛變前的事了。 在來之前,我和伊蘭原本打算以伊蘭的各種彈頭作干擾,讓我以比Murgleis防禦更快的攻擊打倒蓋恩,或者嘗試以神鋒把 Murgleis破開。不過我們的打算在 Murgleis把我數把匕首燒得灰也不剩,還差點把我手燒掉後便告吹了。一時間我們顯得束手無策,只能不斷游走,尋求突破的機會。 「解懷,頭先你唔係好大口氣嘅咩?宜家喺度做咩呀?」蓋恩屹立在長廊的中央,任憑我作何攻勢都沒法動搖他分豪。他雙目不斷四處游移,看似毫無規律,實質上是在追隨著我的移動軌跡。 我借力在一處斷牆一蹬,躍到另一條柱子之後,又立刻動身跳到另一處。在我身影正離開之際,一個一個法陣突然突然出現,抹去了柱子的同時也碰到了一點我的衣衫。 我看後雙眼微微一凝,心知不妙。蓋恩的攻擊越來越接近我,意味著他的動態視力已漸漸追上了我的速度,又或者他已開始掌握我的移動規律規律;無論那種情況都表示目前的僵局很快會被打破,但絕不是向有利於我的方向倒去。令人心焦的是,我們卻毫無傷害到他的辦法。 砰! 一聲槍響發出,正是在遠方負責狙擊的伊蘭。雖然之前伊蘭的攻擊並沒有造成傷害,但依然很好地起到了牽制對方的作用。如果沒有伊蘭,戰鬥可能早已結束了。 子彈並沒有直接射向蓋恩,而是射在蓋恩身前不遠處,兩秒後蓋恩會出現的位置。這一種攻擊方式正是伊蘭使用了自己的異能「四秒預知」後的慣用技倆—預知狙擊。 子彈筆直地飛向自己的終點,蓋恩亦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向前走。如無意外的話子彈會和蓋恩在兩秒後相交,然後毫無疑問地被Murgleis燒掉。 如無意外的話。 在子彈快要擊中蓋恩時,蓋恩似有所覺般停下並微微轉身。子彈就這樣擦過了他的手臂,劃出了一條血絲,然後消失在牆壁中。沒有電閃雷鳴,亦沒有黑色火焰;情況就如普通射偏了的狙擊槍。只不過射傷的並不是普通人,而是理應能抵禦所有攻擊的曾經的近侍,現在的背叛者蓋恩。開槍的亦不是普通人,而是二戰便已經活躍在戰場,現在依然活在戰場的神射手,面具(Maskman)伊蘭伊蘭。 蓋恩在中彈後立刻向子彈的來源看去,而同一時間我亦收到了耳機內伊蘭的指示,快速地掠過蓋恩,拼指成刀切開地上的混凝土,回身向蓋恩放出一發「龍車」後,縱身跳下了下面的樓層。 在我躍下前的一剎,我眼角餘光看見自己的「龍車」被蓋恩身邊的黑氣絞殺。他的魔法魔法並沒有失效,所以到底伊蘭是如何傷到他的呢? ——————————————————————————————————————— 時間回到解懷離開之前,伊蘭靜靜地伏在天台上,退下了槍膛上的爆烈彈彈頭,,換上普通的狙擊彈,一頭栽回狙擊鏡後。透過狙擊鏡窺看著四秒後的世界,尋找著能突破對方防禦的未來。 在思考的同時,伊蘭本能地描準蓋恩兩秒後的落點,這是他多年來使用異能時的攻擊習慣,能使人防不勝防;不過面對無法擊破的防禦這技倆便顯得有點雞肋了,因此戰鬥到現在伊蘭一直沒有使用。 突然,伊蘭像發現什麼般抬起頭,然後重新把頭埋在鏡後,把槍頭瞄在蓋恩兩秒後的落點,輕輕扣動扳機。 接著子彈便如預知的一樣沒有觸發Murgleis,Murgleis,但被蓋恩神差鬼使的避開了要害。伊蘭正想再度嘗試時,卻卻仿佛發現了什麼,突然掉下狙擊槍拔足狂奔。 伊蘭逃離天台後,天台上突然憑空出現了一個黑色的法陣,法陣轉眼間擴張成一個黑色的大圓球,把整個天台和下面的樓層包裹。黑球很快便消失了,隨之而消失的還有整個天台。只見整個天台都不見了,只餘下一個突兀的大洞,就像大廈被被一頭巨獸咬了一口。 在狂奔的同時伊蘭亦不忘按下耳機說了兩句: 「 走!」
「我已經揾到方法。」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