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母語是中文,故讀中國文學無須經過翻譯。但當我們讀書的時候,英文不佳、又不諧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又想讀這些國家的文學,怎麼辦?最為理想的方法當然是去學習外文,以自己的理解讀原典。但人的能力有限,無法精通每一種語言,於是乘翻譯之便,讀中文翻譯本。
 
但市面上,一本書可能有不同的翻譯文本,該如何選擇?應該選翻譯是直譯的還是意譯的?直譯會否語意不通,難以理解?意譯又會否難以掌握原典呢?
 
筆者涉獵最多的是太宰治,故舉太宰治為例。現今他最為有名的作品是《人間失格》,隨便走進書店,都能見到起碼四至五個翻譯本,但當初我接觸這本書的時候,好像只有一個簡體本和一個繁體本,不能接受簡化字的我,當然買了繁體本。而那個繁體本是新雨出版社的。
 
至於近來逛書局,未知是否受到老師影響,說應該每個譯本都看一遍,最好參照原典一起看,便抽起一本另一間出版社的讀,那是木馬文化出版社所印的。在這裡需要先講一講翻譯的問題:歸化和異化。
 
簡單解讀就是,歸化乃盡量將原文譯成方便讀者理解的本國語,譬如日文的翻譯,盡量將原文翻譯成好像是中國作者所寫的一樣;而異化,則與此相反,盡量保留原文味道。要是我解釋有所不足,或諸君不明白的,去請教一下讀翻譯學的朋友,又或是Google一下,因為在此問題上我所知也不多。
 




而當我打開木馬文化的《人間失格》,翻譯得十分流暢,就像真的在讀中文書一樣,而不是翻譯文學,完全抹去了日本文學的味道。反觀新雨那本,雖然翻譯得略有沙石,比較冗長,但是卻有所保留一種異國文學的氣味。
 
行有餘力學文,當然要選一本文筆通順流暢的版本讀,以提升語文能力。但是也有其他的考慮因素,例如基於作者的風格,我嗅得出新雨出版的《人間失格》更貼近太宰那種陰鬱氣息,因為他看起來總是滿懷心事,總是在絮絮唸絮絮唸的。
 
翻譯是將原典解構、「還原」,這實在是困難。有人說賴明珠還原了100%的村上春樹,想必是因為她盡量以直譯為法吧;但太宰治,至今我還未見過有一個譯者將他的作品都翻譯了,幾乎每本都是不同的譯者所譯,又或者是合力譯成的。但是翻譯得好的譯者,都能夠將那個作家的風格呈現,而我至今所涉獵的太宰治,翻譯本所呈現的幾乎都是同一個風格,所以我沒有什麼怨言的。
 
廢話說了那麼多,到底想講的,是不同體貌的中文。香港人寫的文氣、大陸各地區的文氣、台灣的文氣、乃至於三岸兩地翻譯外國文學的文氣,都有所不同。故要學好中文,應先從古籍裡去鑽,文句精煉,意簡意賅,否則每讀沙石夾雜之文,又或讀上翻譯得差的文學,便畫虎不成反類犬,什麼英式中文、日式中文、俄式中文便應運而生,天下大亂了。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