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上課學習過「後現代」,而老師說後現代就是前現代,到現在還是傻呼呼的根本不知道後現代為何物,簡單而言,這似乎是貶義具多的詞;當然,後現代可以說是一種革命,一種勇於打破束縛的意識形態。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瑣屑拼貼」,於是在我腦海中就將「後現代」與「瑣屑拼貼」劃上等號。不過,「瑣屑拼貼」不是copy&paste,而是從無數的細小個體看出大體,「一即全,全即一」的道理;同時間,「瑣屑拼貼」亦是將東南西北等殊在異方搜集資料,整理匯合而成的技巧。記得周董《我落淚,情緒零碎》的歌詞裡面,方文山寫到一句:「原來詩跟離別,可以沒有結尾」,這就很後現代了。
 
新詩中也會常運用到這種技巧,但這種技巧需要錘鍊,要不然的話就會牛頭不搭馬嘴,像筆者今天看到一篇登在報紙的專欄文章上有句前後邏輯根本無關的兩句:「報章上常寫的三十幾歲男人......所以筆者認識的友人都是較成熟的」,這壓根兒是沒有審視清楚隨手而興,卻又不再修改的文章。
 
舉如我試作一首短詩,當中的句子是斷開沒有關連,但意象上是衍接的:「冬天/呷一口咖啡/愁的苦味/在湖面蕩開去了/蜻蜓點水」,這樣就是「瑣屑拼貼」的一環,如果有聽台灣音樂的話,蘇打綠的《遲到千年》,這份詞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不知道是網上媒體,尤其是Facebook一個段落的文字難以讓人看得清楚(至少我覺得沒有問題),還是後現代的新興寫法呢?散文的句子,卻變成了一句一行的寫法,驟眼看來,眼睛會比較舒服──假如那是非常短的文字;如果像這樣發揮揚揚灑灑數百字,我每兩、三個字作一句,想必會讓人看凡頭痛,覺得冗長累贅得很了。
 




我個人非常厭惡這種偽新詩的寫法,破壞了散文亦破壞了新詩,而且,完全忽視中文的字、詞、句、段,這樣跟小學生做練習有何分別?枉那些人以老師、作家自居!世風日下,讓人憂心矣,只好借典痛罵一句: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