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拖拖拉拉,一直寫,這十五回篇章的故事竟然花了整整一個多月時間去寫;其實稍事認真,文章質素和速度應該可以更好、更高。無辦法,我就是天生一副懶惰格。同時候也不是說故事的能手,自然需要更花點時間去琢磨琢磨。
 
講到影響我最深刻的小說,首要講的是我的啟蒙讀物──金庸十四天書吧。每每寫第三人稱小說,我都不自覺地因而蒙上一層武俠、古典味道;寫作第一人稱小說亦然。
 
有時候在處理對話或在描寫部分時,不禁比較咬文嚼字,而忘記了常人一般很法說話這麼典雅,我寫文章(即散文)時比較偏好清、雅這兩個標準,也就是以梁實秋先生為學習對象,當然我怎麼練習,那種古樸紮實、幽深雅遠的境界,是我未能達到的。
 
而影響我猶深的,不得不數我最為敬慕的太宰治(津島修治)先生。這十五話的內容或風格,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其影響,但我總不能完全通篇文章寫成那種頹廢糜爛的氣息。要說更相似的,也許是《挪威的森林》那種追悼、無力感吧。我視這部作品為《人間失格》、《挪威的森林》的揉合,也許有點太大想頭吧!
 
然而講回故事本身,首兩回因應口味而作出過修改,而原稿還有保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望望。而書中主角──我,藍若君,我沒有對他的外形有太深入描寫,畢竟我應該將他定形為身高一米七以上,而我本人則遠遠還到不了這高度。
 




女主角方面,蓉兒和Sally都是根據了一些事實或虛擬的人物作為藍本,而且不止一人,她們兩個分別是數個割裂靈魂的集合體,我移花接木的將不同人的性格、經歷,分別選取用在兩個人的身上,當然裡面有部分事情屬於事實,到了後期的都是虛構了。蓉兒的藍本大體上都是真實人物,這樣才叫較為有血有肉;而我有確立到蓉兒以誰作為一個主體,但Sally的主體,那種活潑過份的性格其實取自《挪》裡面的綠。
 
當然Sally的主體主要成分是綠,但亦滲有大概一、兩成現實的人吧,再另外加入其他人的性格、經歷,將其建構成為一個立體。
 
其實這小說的命旨並不太明確,我到底是想探討生、死問題?信任與疏離的問題?試想像你是男主角,蓉兒要與你殉情,你「幸運地」沒有一同死去,你心裡會是歎惜:「可惡,沒有跟她一齊死去」,還是「幸好我沒有死掉」呢?這世界生離死別根本不是特別事,像儒家所講:「未知生,焉知死」,思想死後的世界,倒不如先好好面對現在的生活問題。但是人與人之間建構的關係,信賴與不信賴,愛與不愛等等,則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