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開立。」

「亦不排除有藥房可不經醫生紙的情況下售予市民。」

「2015年死者黃思思,生前曾寫有5本小說,其中一本曾售予電影公司作劇本。由於寫作人收入不穩,思思曾表示為寫作靈感不穩而失眠,她一直有看臨床心理醫生,再轉介至政府醫生,後須長期服用失眠藥物。」

「2016年死者王鴻基,其公司主要是從事貴金屬買賣。由於國家收緊買賣政策,加上多個項目出現失利情況,情緒出現問題。據悉,王先生因長期心臟病患而須服用藥物。據他家庭醫生表示,死者臨終前半年亦須服安眠藥物。」

「今年死者陳韻麗,社交生活豐富。據悉,死者月薪約二萬多元,卻經常以名牌服飾穿著上班,有名車接送。女死者家庭環境一般,與父母及弟弟居於新界公屋。近半年死者公司同事指,韻麗經常於辦公時間談手提電話,說話時情緒激動,辦公桌案頭亦有安眠藥物。」





小男點頭。

她其實亦一直服用安眠藥物,由符醫生開方。

「三宗案件皆由事主熟悉人士作案,第一,各事主長期服用同一種藥物,事主一定極端信任作案者,才會服用該藥物。第二,各事主心理分別出現不同程度不穩,如果身邊有人士借以關懷及親近,事主會放下心房,第三,每宗案件案發前事主亦因藥物而安睡,行兇者以極端先進的儀器先切割事主神經線,割去死者瞳孔,最後替死者注射大量嗎啡致死。」

眾警員突然覺得室內非常冷,一位同事往茶水間冲泡一壺咖啡,再送回辦公室,所有同事一眾倒下一杯喝下取暖。

「行兇者取去死者瞳孔有何用處,賣給醫院?似乎冒的風險太大吧?」





小男提出疑問。

「根據醫學數據,人體器官於離開人體48小時內,如果無足夠設施冷凍及保存,自然會壞死,失去用處。」

「如果行兇者非單純滿足自己變態獸念而割下瞳孔,那麼,就是對瞳孔別有用途。行兇者似乎有尖端的科技儀器作出以上案件。」

小男取出內部保密協議書給各同事簽署。

大概是長時間會議令眾人亦累,有的同事不發一言,有的以紅腫雙眼望向小男,有同事把頭依在椅後牆上,嘴角冷笑。





「為了防止引起社會恐慌,我們的調查一向不對外披露。」

小男先在自己的協議書上簽署。

眾人情緒一觸即發。

「係三年三條人命,點解要保密,死者家人有多難過。」

「保密保密,點解唔加派人手調查,點解呀!」

一向女性化的大夫突然情緒失控,把椅子掉往牆角。

室內氣氛緊張。

然而很快,所有同事又席地而坐,大家圍成一個圈圈。





他們是有感情,相處愉快的一個團隊。

「鎖緊目標,行兇者一可能有醫學背景,二可能有科研背景。」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