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罷這段文字後都很興奮,因為文章的出現,表示他們已經找對了地方。第三站,就是眼前的古董店。

陳牧師第一個反應,比較激動的說:「文章裡面再次提起倫敦會!說話的人,難道就是倫敦會所欽點的『漢族承繼人』?」

侯先生甚至已猜到了這人的身份,胸有成竹地點頭道:「對,這的確是倫敦會人。

「他正是英國僑民雅麗氏的夫婿,他是醫生、大律師、慈善家和香港議員,是香港開埠初期極有地位的華人。」

耿志剛不懂侯先生在打的啞謎:「那麼,這人必定是香港的知名人士!請問他到底是誰呢?」





列飛代侯先生作答:「這位華人大律師,就是:何啟爵士。」

大家站在古董店外,圍起來聽着列飛講解何啟:那位傳國璽的漢族承繼人的來歷。

「何啟的父親何福堂(何進善)是理雅各特地從馬六甲請來香港的第一位倫敦會華人牧師。何氏祖籍廣東佛山,曾跟隨父輩遠赴南洋謀生。何福堂因天性聰慧而被選入讀馬六甲英華書院。後來,他協助理雅各將英華書院搬到香港;又幫助中國境內傳教的工作。

「何啟則於1859年在香港出生。他自幼在教會中長大,精通英語,與英國人交往。在殖民地時代和英國上流社會熟稔,的確是非常難得的事。

「1872年何啟剛從中央書院畢業。父親何福堂卻突然以54歲之齡因病而歿,倫敦會上下無不對何牧師的英年早逝感到婉惜。同年,何啟透過教會中人的安排到英國唸書。數年後,18歲的他考入鴨巴甸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唸醫學。逗留英國期間,他繼續和倫敦會人緊密連繫。







「在醫學實習期間,何啟認識了妻子雅麗氏。在岳父勸告之下,他又到英國四大法學院中最負盛名的林肯法學院(Lincoln's Inn)學習法律。1882年他取得大律師資格,還得到香港總督軒尼詩(Sir John Pope Hennessy)的讚賞。



「香港開埠初期,港英政府努力組織管治班子,極需要法律界的人材。何啟的大律師身份對他在1890年進入議會當非官守議員,討論政制事務,幫助極大。何啟後來又被封為爵士。」







【雅麗氏】

侯先生同樣熟悉何啟及雅麗氏的生平,他補充道:「我們身處的雅麗氏醫院,則是何啟為了紀念妻子而建的。

「1884年,何啟伉儷抵港才不到幾年,雅麗氏便因傷寒病而去世。雖然何啟之後有續絃,但雅麗氏的離世對他打擊甚大。

「香港開埠初期,殖民政府因財力問題無暇兼顧公共設施,故將大部分興建特權都給予了商界和慈善團體。開埠後人口急速增加,衛生情況極為惡劣。倫敦會有見及此,便決定於1880年代計劃興建一所華人的公眾醫院。

「身為倫敦會中人的何啟知道倫敦會需要經濟上的支持,便決定自己獨力出資興建。然後,再邀請同門師兄白文信醫生(Patrick Manson,一譯萬巴德、孟生)一起籌辦醫院。醫院更以愛妻名字命名的:香港雅麗氏利濟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



「雅麗氏醫院於1887年2月16日正式投入服務,是當時最大的華人病院,設施極為完備。醫院除了治病之外,它還輔設了香港華人西醫書院,以培育醫學人材。在西醫書院開幕禮上的致辭上,便開宗明義說:『書院不只是為香港而設,更是為中國而設;希望可以將西醫的技術,透過香港西醫書院的傳播,造福廣大的中國老百姓。』

「何啟既是醫院創辦人,又是醫生,更有份在西醫書院裡親自教授課程,他推動西方醫學可真是不遺餘力。孫中山於1887年入讀西醫書院,除了跟老師康德黎(James Cantile)實習外,還在何啟所教授的生物學和法醫學兩科取得最高成績。何啟和孫中山也在西醫書院裡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所西醫書院最終併入香港大學。有關1911年香港大學的成立,何啟在中間也出了不少力。」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