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南美的黃金信使**  
黃花風鈴木,學名*Tabebuia chrysantha*,原產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這株原棲息於巴西、墨西哥等地的落葉喬木,二十世紀初隨殖民貿易路線飄洋過海,在香港這片缺乏原生艷花的土地上紮根。作為紫葳科風鈴木屬的成員,其基因裡鐫刻著對陽光的貪戀與對季候的敏感,恰與香港冬春交替的微妙節奏共鳴。

**鋼筋森林的金色經絡**  
在維多利亞港兩岸,黃花風鈴木已成為城市景觀的標誌性符碼。從港島司徒拔道旋轉的盤山公路,到九龍公園徑的綠化帶,再到中文大學林蔭道的轉角,都能見其傲立身影。香港康文署統計顯示,全港現存逾三千株登記在冊的黃花風鈴木,多數栽種於1980年代城市美化運動時期,作為填補榕樹與洋紫荊花期空檔的「季節調色師」。

**生命形態的精密構造**  
樹幹呈灰褐色,表面縱裂紋理如乾涸河床,直徑可達八十厘米的巨木需三人合抱。掌狀複葉對生,五至七枚橢圓形小葉排列如孔雀尾羽,葉緣光滑如經蠟封,在冬季全數凋零前會暈染赭紅斑紋。每年二月底,光禿枝椏驟然迸發金黃色筒狀花冠,四片絲絨質感的花瓣基部綴有褐紅斑點,二十餘朵聚生成傘房花序,遠望如懸掛樹梢的鎏金鈴鐺。

**生存策略的雙重奏**  




其蒴果形態堪稱植物智慧結晶——長達三十厘米的革質莢果形似彎刀,成熟時自頂端裂成兩瓣,釋放數百枚帶透明薄翼的種子。這些六角形飛行器借季風可飄送數公里,卻常被香港密集樓宇截留,最終在混凝土縫隙或路緣排水孔萌芽。人工繁殖則需以砂紙磨損種皮後浸泡溫水,待胚根突破方能入土,過程嚴苛如都市人的生存寓言。

**水泥地裡的熱帶鄉愁**  
盛花期時節,整株樹猶如燃燒的金色火炬,與玻璃幕牆折射的冷光形成奇異對話。但這份燦爛極其短暫,十餘日後凋謝的花朵在柏油路上鋪出黃毯,被環衛車的吸塵管無情吞噬。近年極端天氣頻仍,部分植株出現「錯季開花」現象,科學家歸因於城市熱島效應混淆其生物鐘。當最後一朵落花混入茶餐廳傾倒的奶茶冰粒,這株南美移民便再度隱入鋼鐵森林,靜候下個輪迴的召喚。
已有 0 人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