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港船民問題

香港是一個小小的地方,但擁有長達1000多公里的海岸線。當戰事發生時,港人與生俱內的難民基因再次引領人們投奔怒海。

在接管新界的過程中,不少市民對中央政府感到恐懼,紛紛逃亡。首批自發組織大規模海上撤退的地方是長洲和南ㄚ島上的居民,他們以漁船作撤離。一些遊艇會也把附近的居民也一併帶走,如屯門黃金海岸,大嶼山的愉景灣和西貢的白沙灣。透過水路,首批船民到達公海後並登上國際貨輪,最終抵達新加坡港口,全數獲得收容。

隨著新界的淪陷,大量市民湧向較為安全的港島區。反抗高層心知被圍纖的時日即將到來,為其絕處逢生,不得不把上百萬的市民完全撤出香港,從而引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難民潮。市民分批在碼頭上登上計劃中大大小小的船隻,並前往到指定的國際航道。公海上貨輪絕大多數都願意接受港人的登船。航道上的貨輪多數是前往馬六甲海峽,並準備停泊於新加坡港口。

不久,多艘運載上萬港人的巴拿馬籍貨船陸續進入新加坡海域,船民不被允許登岸;新加坡政府以國家人口密度過高,而拒絕船民的收容。這藉口與因出生率低而四處吸納移民的政策互相抵足,引發了港人船民的怒火,他們集體跳船,並於近岸登陸。船民被警察圍捕,最終獲安置在璋宜難民營中。新加坡政府非常擔心500萬的城市好可能因消化新增百萬港人而背上巨額的經濟負擔。另外,港人的自由風氣和顏色革命的經驗會大大動搖國家行動黨的執政地位。考慮完以上因素後,新加坡政府立即向外宣佈將不再收容港人船民,及拒絕運載港人貨船進入海域。





此事件登上國際新聞後,報導迅速傳播,香港船民問題受到鄰近國家高度的重視,西方也對事態發展產生了關注。港人船民相繼在不同的港口出現:日本橫濱,福岡;南韓釜山,仁川;台灣高雄,基隆;菲律賓馬尼拉;越南胡志明市;泰國曼谷。

各國政府都一致要求聯合國盡快指定"第一收容港"的位置,以免收容船民的負擔落在自己的國民身上。

2.日內瓦公約的執行

海外港人遍佈歐美澳等地,他們在政府大樓前持續地遊行和示威,要求當地政府關注事件,並向聯合國施壓。英國貴為前宗主國,在事件上有著重要的力量;英國特使四出為事件滑旋,希望東亞各國能以先收容,後處理的方針去解決這次國際人道危機。

中國聯合國大使與北京當局已經失去聯繫。他在大會上直指英方的舉動是嚴重干擾中國國家主權的行為;但當他被追問到中國的局勢和港人漂流的原因時,他顯然不知所措,試以官方口吻去掩飾自己的無知。





已移居英國的前香港特首努力為港人發聲,並聯合海外的力量,向聯合國提出了反索償的申訴。曾協助管理沙田白石船民中心的他指出香港努力執行1979年定下的日內瓦公約內容,並收容20多萬流離失所的越南船民,衍生了11.62億港元的費用。聯合國有義務償還該款項,並用於現時港人收容的問題上。當東南亞各國得知有可能瓜分欠款時,政府們表態樂意收容船民,前提是聯合國要負上經濟的幫助。

英國政府為鼓勵各國收容船民,英聯邦國家(加拿大,澳洲和新西蘭)及英國本土願意接受1997年前所生的港人及其直系家屬的移民申請。美國政府也跟隨英國的移民政策,表示願意接受1997後所生的港人及其直系家屬的移民申請。若有直系親屬居住在以上國家,移民申請可以不受年份的限制,並加快審查和批核。歐盟的部份國家也接受國民直系親屬的移民申請,多數申請者是前往荷蘭。

當港人的去留問題已經完滿解決時,聯合國表示會動用欠款來租借和營運菲律賓蘇比克灣和鄰近的克拉克機場,以供船民營和搜救中心所使用。位於呂宋島中西部的蘇比克灣成為公認為"第一收容港",它曾為美軍海外最大軍事基地。美國南海特混艦隊被指派為今次行動的維和部隊,負責救援在公海漂流的香港船民。大量的船民先後抵達菲律賓聯合國蘇比克灣船民營,他們將等待西方各國核實香港船民身的資格。如符合移民資格者,船民可等待定期由克拉克開出的專機前往該國定居生活。

不同時期的香港船民把顏色革命時所發生的事情向外公布,血腥鎮壓市民的北京當局自然受到密切的關注。香港船民問題的解決,也把國際傳媒的焦點帶到深圳河以北的神秘中國大陸。

外界現在只知道中國三件事情:湖北宜昌大地震,三峽大壩潰提和香港的軍事接管。究竟現在的中國又是發生了什麼事呢? 這是全世界關注的重要事項。





3.新國共合作

在鎖國日,北京當局為防外國勢力得知自己的失勢,動用一切可用的資源把當代的中國與世界分離。遠距離的防衛由外太空衛星系統所把手,近距離則在沿海地帶設置無線電干擾發射站,務必使新中國回到毛主席的神秘時代。當外界各國對中國的局勢仍一頭霧水時,一個似國非國的地方相反對它卻一清二楚。

台灣是唯一視中國大陸為敵人的地方,雙方保持長達近70年的敵視。曾因兩岸和平的狀態,減輕了敵視的宣傳,但雙方不信任和對抗的心態一直維持,沒有絲毫動搖。

正當南方都市出現暴動和革命時,台灣開始對大陸的形勢有一定的見解。台北當局從間諜得知中國再次爆發內戰,而改革派的出現也為他們提供了一條合作的契機。

位於福建省第二大城市廈門旁的金門小島上,台灣軍方高度注意對岸的局勢,間諜正不斷從對岸發出加密的訊息,金門上的情報人員努力分析和會報,並用保密的海底光纖直接與台北總統府溝通。南方叛軍很快奪取了本由效忠派控制的廈門市,戰火並沒有向小島漫延。

台灣時任女總統在房間裡低頭踱步,她深知這時是台灣獨立的好時機,但又怕仍舊由國民黨掌控的軍方不受她的指示。民間仍然維持"不統,不獨,不戰"的主聲調。她正沉思著台灣的未來。國民黨員的國防部長用力打開重重的木門,把由金門發出最新的報告放在桌上。他們二人一起分析這意義重大的密報。她沒有向保護國美國會報所知的情報,因為中華民族的命運最好還是由華人自己所決定。

改革派的一位外使坐在一艘小船裡,它正慢慢地駛向對岸的小島。外使終於踏上民國的領土,軍方迅速把他圍住。大使說他的任務是向全台灣的民眾示好,希望對岸的人民能盡中山國父的使命,把三民主義的精神回歸到祖國的大陸。他把手上改革派領導所寫的書信交予面前的將軍。信上的內容經光纖送到台北的打印機中,一份盪熱的報告被國防部長一手拿起,並帶往總統辦公室去。

女總統和部長最後決定接受改革派信中的合作協議。女總統將會在晚上向全台灣發表中國的局勢和合作的動議。根據憲法,台灣人要為議案作出公投。部長已受權準備合作計劃上的軍事調動。台灣人民是去或留,將有一個總結。經過一晚通宵的點票,動議在些微優勢下險勝,台灣決定實行他們封塵以久的"反攻大陸作戰計劃"。





國民黨現在已成為下野黨,但女總統深知其背後的影響力仍然強大,決定受權國防部長作台灣的代表。大陸一方則為"中華共和黨"(改革派最後正式名字)的外使。新國共合作會議在廈門市進行,並訂下廈金協議,專重雙方的地位,共同致力實現三民主義的中國。

戰爭的天秤因台灣的加入,由平均轉到改革派的一邊。台灣把士兵空投到江蘇山東沿海一帶,為北伐的主力提供掩護。新加入的台灣空軍把餘下不多的效忠派空軍部隊消滅,把制空權落在改革派的手上,勝利之門已經打開。沒有空中保護的效忠派部隊開始兵敗如山倒,不足10天,京城被北伐部隊解放。呼和浩特的高層老人也心知事敗,決定下令部隊投降,老人自己則帶著把一部份的黃金經外蒙古離開中國。

中華共和黨正式獲得中國的勝利,改革派以1922年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理念,去統一和實行對中國領土的管治,宣佈中華聯邦共和國將正式成立。這代表國家將在民主憲政的架構下,採用自由聯邦制,重新統一中國本部、蒙古、西藏、新疆、港澳、台灣,建立全新的中國。六個部份互相尊重,執行自身的法律和擁有自主的警備。台灣的軍隊會予以保留,他們將轉作為直轄於聯邦政府新成立的台北軍區部隊。中國也從此走向深藍。

2017年10月24日,中華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經過4個月的努力,中國又再次重新出發,向世界伸出友誼之手。大家雖然曾面對內戰和洪水的低谷,但國民都笑面迎人,迎接未知的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