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中學的時候,文學科的老師給我班出了一道題來練習作文:《還有半年就高考了》,那是我冶四冊文學課本共一爐,開始嘗試運用典故創作之始。有時候,展望將來,務必要與過去連結起來,否則不知自己弊處弱點在哪,對於未來的定位、目標也就無方向可尋,以為自己踏上了新旅途,結果只是原地踏步。
 
  猶記得,當初知道高考有A的佳績,實在不愁沒有書唸,於是到聯招放榜那一天,我亦沒有太大的喜悅感。進了大學,才知現實與我想像的分別。
 
  好了,誰人都在說大學有五件事要做:上莊、拍拖、住hall、讀書……還有樣忘記了。嗯,雖然忘記了,但我好像一樣都沒有做到吧,甚至連讀書都沒有好好地讀。
 
  學生的責任在於什麼?讀書。但為什麼要讀書?似乎沒有人總結過一個好好的答案,那麼我來嘗試解之吧:
 
  • 讀書要爭取好成績。

 




  爭取好成績,我中學的兩次公開試已經拼了命去讀,獲得了好成績了,在過關斬將後,還要一直鞭撻自己嗎?我不願。況且,不像公開試那麼拼命讀的話,我成績亦不見落後於人。
 
  • 為往聖、繼絕學。

 
  老師傳業、授道、解惑,學生從老師身上學習前人之成果,將學術延續、為了文化歷史不中斷而努力研習。這不是我所想走的路,我沒有這樣的民族使命感,大概有其他人會肩負起這種責任,大喊一叫:「小子何敢讓也!」
 
  • 回應家人期待。

 
  哪有父母不望子成龍,在香港,以前的年代大學生是精英的代稱;現在,滿街幾乎都是大學生了,只要進了大學,差不多也回應了父母的期望了。
 




  似乎,讀書的終極目的,是「為往聖、繼絕學」吧,只不過鄙人對學術研究實在不感興趣,終日埋首伏案,置身於煩瑣資料的考據當中,倒不如我靈感一觸,寫一篇變巧靈活,能舒風雲之色的文章。
 
  現實的大學生活,與我所想像中的最大分別,在於我之前不知道學術研究是怎麼一回事,及後明白這是如此吃力不討好的一回事。別的科系情況我不清楚,但唸中文的,實際上所習所聽的,以前鮮有聽聞,然而,若從小讀書(我指的是閱課外書),必不至孤陋寡聞;而實際上,語言學習,多半是靠自己的,毅然踏上文學創作之路,我是本著向「寫作精進」之途而進入最高學府的,跟我想像中的完全是兩回事,這使我意興闌珊。也許,是所讀的院校側重點不同吧,連詩詞都不曾教授寫作之術,只著重於學術研究。
 
  其實閱讀與寫作的關係密切,要使寫作漸趨化境,除了閱讀,別無他法,沒有捷徑的,但假如只需要閱讀,那麼還讀大學來幹嘛?啊,我忽然想到,這最高學府還有另一個用途,是用以讓學生積儲人脈關係的!可惜,我也沒有好好利用。
 
  至今仍渾噩度日,只望能積極寫作,走出一條屬於我的道路。此文未算總結我三年為學生涯,但僅以聊文,給各位尚未進大學之後生用以借鑒。為人不單要學習儒家的「慎獨」,還要「慎讀」,要選對一所自己所仰慕的學府,要清楚明白進入大學之後的培訓和作業是為了什麼,亦要在開展人生新一頁之前,好好紮實根基,以免不知講師所云,到自己研習時又每每碰壁。人生如白馬過隙,好好珍惜光陰,把握青春,熱血一場。
已有 0 人追稿